近日,庆元一张技能建设先进典型光荣榜受到很多人热议。只因上榜的一群人里,有一支特殊的团队——龙溪乡“荒野茶”技能团,这支团队对“荒野茶”的采摘、炒制、销售等各项技能练就了一身本领,可以说把“荒野茶”是彻底搞明白了。
但作为一个吃瓜群众,却“不明白”了。“荒野茶”这个新鲜的名字,到底是什么?而且庆元最近还专门针对“荒野茶”举办了庆元茶街开街暨第二届农商杯荒野茶斗茶大赛,宣传和发展庆元的“荒野茶”文化,它为何会成为庆元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
这可能就要从庆元这一特殊的地域环境说起……
一
众所周知,庆元是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也是百山祖国家公园核心区。这里的山是百山之祖,这里的水是三江之源,这里的空气有点甜。
翻开地图,庆元位于北纬27度,这是一条世界公认的茶叶生长黄金带,好山好水产好茶。分布此间的茶树,受海拔、小气候、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地表生态影响,风格、个性、天然有机质含量显现出与基地茶显著的差异,茶叶品质由此形成,且在别处无法复刻。
据《茶叶通史》记载,早在唐朝,茶便在庆元普遍种植,乡民至今仍保留喝大碗茶的传统习俗。明成化十八年《处州府志》也有记载:庆元贡赋茶芽三斤。1915年产自庆元举水乡落岭村的“银屏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与贵州茅台酒、景宁惠明茶等名特产品共同亮相盛会,一时享誉天下。可以说,庆元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且辉煌。
但从50多年前开始,无论是种植多年的村集体茶园还是有几百年历史的纯野生茶树,都逐渐无人问津,彻底沦为了“荒茶”和“野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荒野茶”。
庆元荒野茶资源丰富,在全县19个乡镇(街道)都有分布,分布区海拔跨度400-1400米,这些茶园大部分已杂木成林,茶树分布稀疏,成野生状态。全县荒野茶面积1.05万亩,其中,种植的相对集中连片荒野茶园有6000多亩,主要分布在举水、龙溪、岭头、安南、松源等乡镇(街道)。
庆元荒野古茶树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灌木型,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树形、长势和芽叶与“鸠坑种”相似,在野生状态下,主杆地茎5-15厘米,树高2-3米,树形小,长势弱,叶片细小而薄,叶色黄绿,芽头廋小,产量低。第二种为半乔木型,即“水仙茶”或“政和大白茶”,分布在松源街道、百山祖镇、岭头乡南丰、荷地镇等地。
据当地老农口述,半乔木型的茶树是“天堂山寺”一个来自云南和尚传入庆元天堂山种植的,制成“天堂山乌龙茶”,曾畅销一时,这种茶树型高大,叶片大,芽头壮,今存最大一株地茎40厘米。
二
目前,庆元已发现较大面积的荒野茶基地20余处,主要分布在百山祖、巾子峰、银屏山、百花岩、龙头山、小洋山等山峰。发现的大部分古茶树树龄在300年至600年之间,如巾子峰大洋林场1号古茶树,树龄已经600多年。
而且这些茶树几乎都生长在海拔较高、人迹罕至的丛林中,一些古老的茶园和茶群甚至都自带神秘色彩,充满了故事性。
据说,清代康熙年间,斋郎村一位叫叶西谦的人,因后母不贤,被迫独自一人到斋郎村对面的天顶门大山开荒种地,经过努力,他在山里开了许多粮田,并在山里种植了大片茶叶,加工成茶拿到县城换取必须的生产生活用品,后来还在此成家立业。多年后,后母所生的弟弟得知自己有一哥哥在深山里开荒种地,遂不顾母亲反对,找到哥哥并将其全家请回斋郎。后人为纪念兄弟两的这段佳话,将当年叶西谦开荒的地方叫做“西谦寮”,种茶的那条山湾叫“西谦湾”,所产的茶叫“和顺茶”。
位于松源街道岙后村的古茶树群,是目前庆元县境内发现的最大古茶树群之一,总体面积约70余亩,其中500年以上古茶树20余株,最大的一株地面直径达到20余公分。
据县城西门村吴氏后人吴士荣先生介绍,明朝时期,其祖上因家乡遭遇自然灾害,举家逃难到县城,在县城找到一份给财主家看山的差使,专门帮财主家看管从岙后村至星光一带山林。并在此开荒种粮、种茶,后来茶园进一步扩大发展到岙后、塘边、大山岗弯、龙井坑、洋坑上、下坞等村。由于品质好,从来不愁销路,据民间传闻,当时最好的茶叶1斤相当于当时一个劳动力6个工的工钱,城里的有钱人,喝茶必喝“洋上坑”、“龙井坑”。桥后古茶树群就是当年吴氏祖先最早种植的茶树遗留下来,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百花岩,位于浙南闽北的庆元县与政和县交界处的香炉山上,其主峰香炉尖,被誉为“闽北第一高峰”。香炉尖北侧庆元境内海拔1110米处有座百花庵,始建于宋代,是浙南闽北有名的道教场所。自有百花庵以来,道人们广植茶叶,使茶叶遍布道观周围,后因动物搬运茶籽等原因,使百花岩上不但有人工种植的茶叶,也有了很多自然繁殖的野茶。由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茶叶历经近数百年依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百花岩古茶树群落分布面积700余亩,其中连片密集生长的350余亩,500年以上古茶树上百株。
尽管这些优质古老的茶树后来都变成了散落在“荒野”的遗珠,但他们也正是因为在没有农药和肥药的人工干预下,自然生长于天地间,逐渐成为了千金难求的原生态茶。
三
嗅到“荒野茶”的商机后,庆元便决定让这些“山珍”走出大山,散发它们被尘封的光芒,将其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县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想要发展荒野茶,首先是要将荒野茶基地保护起来。”庆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吴人豪介绍,全县鼓励村集体统计流转抛荒的茶园和散落在山间的野茶,并将流转的成片荒野茶基地上线丽水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人能够到庆元承包经营荒野茶。目前,荒野茶的生产经营主体已达20多家。
“程总,你的荒野茶‘瘦金芽’银针白茶还有吗?再给我寄10份过来。”“不好意思,今年的荒野茶已经卖完了,得明年春天了。”这几天,庆元龙溪乡川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程龙的手机响个不停,都是想要回购荒野茶的客户。
“我们荒野茶基地有1000多亩,但每年只能产200多斤,即便价格已经定在了每斤3.5万-6万元之间,依然供不应求。”程龙跟我们介绍,他曾经在香港佳士得苏富比国际拍卖行工作,当时拍卖过普洱茶和老白茶,品质好的茶,市场很可观。于是在2019年回老家庆元龙溪乡过年时,看到家乡荒废近50年的成片茶园,开始有了经营荒野茶的想法。
果然,他创立的“瘦金芽”牌荒野茶一经上市,便得到了各路茶友的一致好评,甚至还通过SGS国际检测,重金属、农药残留等200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被奉为“神茶”,在香港拍卖到每斤14万元。
同样在龙溪乡经营荒野茶的种茶大户吴远付和在黄田镇经营雾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吴明军,这几天也开始限量售卖荒野茶。“我现在每个客户最多只能买三斤,没办法,不够卖。”吴远付说。
荒野茶如此珍稀,其实与其生长环境有关。庆元的荒野茶大部分是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荒芜30年以上或纯野生茶树鲜叶。为了保持荒野茶的野性和原生态,即便是承包了荒野茶基地,经营者也只是对其进行保护,并不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所以产量不高。
其次,人工采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也较高,林间黑褐色的砂土黏性低,排水性强,适合植物生长却不利于行走,而茶树生长在丛林中,虽然远远能看到,真要走到眼前却很费脚力。再加上一些老茶树极为高大,甚至需要将梯子搬上山进行采摘,所以很多时候,会错过一些茶树的最佳采摘时间,导致产量降低。
但荒野茶的品质却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茶树与其他乔木、灌木共生,密度就不会过高,养分和湿度都能控制得比较好。”庆元县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叶大华介绍,荒野茶并非弱不禁风,有的树干已经粗到无法一掌环握,有的不过一米多高,有的则能长到六七米,物竞天择的结果是,荒野茶大多是大叶种茶,因必须与周遭植物群竞争营养资源,所以只能拼命扎深根系,叶片也厚实肥大,有着明显的蜡质感,能存住更多风味物质,口感浓郁、张扬、悠远。如今它的身价已从原先的最高五六百元一斤,升至现在的最低六七千元一斤。
作为荒野茶的生产大乡,龙溪乡的荒野茶发展可以说是整个庆元荒野茶产业的缩影。龙溪乡党委书记吴雄介绍,去年以来,通过乡干部全员联系市场主体机制,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并带领茶企前往武夷山市、福鼎市学习考察,龙溪荒野茶从文创设计、市场营销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了突破。目前,龙溪乡的多家茶企已陆续开发出了九坑云雾、藏韵、瘦金芽等荒野茶产品,广受好评。
今年,龙溪乡依托荒野茶“共富工坊”的讲师智囊团,一步步探索创新荒野茶产业发展机制,确立了“强村公司+村集体+乡贤+种植大户”的开发模式,由强村公司整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帮扶、省际技术合作优势,合力对600余亩品质较好的荒野茶林进行开发利用。
如今,庆元已经形成“斋郎红”“七叶集”“瘦金芽”等10多个荒野茶产品,其中,“七叶集”牌荒野红茶荣获中茶杯红茶类金奖;2023年江根乡荒野茶基地还获得首批生态低碳茶园认证。为了促进荒野茶制茶工艺,推动荒野茶品质、口感再上一层楼,庆元还建立了福鼎白茶非遗传承人——蔡良绥名师工作室,并且评选出“庆元十佳荒野茶”,培育了一批“荒野茶制茶师傅”。
在庆元,万亩荒古茶树,已经成为共富的“金叶子”。
监制|范波
审核|黄彦
本期撰文谭主|暴妮妮
通讯员丨张君媚 吴伟珍 吴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