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转凉,气温反复,是鼻出血高发的季节之一,许多人都曾有类似经历。
鼻出血病因复杂,出血量差异较大,情况严重可危及生命,导致鼻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日常又该如何应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鼻出血,也被称为鼻衄,通常是由于鼻黏膜干燥或鼻内血管破裂所导致的。”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介绍,主要原因可分为局部因素、全身性因素两类:
局部因素包括鼻部损伤(如揉鼻、挖鼻等)、鼻部炎症(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鼻中隔偏曲、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鼻腔异物等;
全身性因素则为出血性疾病及血液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凝血障碍、内分泌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湿度也慢慢减少,导致鼻腔黏膜常处于干燥状态,鼻腔血管的脆性增加,更易破裂出血,同时此时也是感冒、过敏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这可能导致鼻腔黏膜受损,从而诱发鼻出血。
从应对措施而言,流鼻血时,建议采用压迫止血法,捏住鼻翼两侧10~15分钟,一般即可止血,同时保持冷静,避免紧张,因恐惧和紧张会使血压增高,导致出血量增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也要注意体位,取坐位,头和身体前倾,避免血液呛入气管,头及身体前倾可使血液从鼻腔流出,仰头时血液自口腔流下咽喉,会刺激引起呕吐。
医生特别提醒,其实“仰头”止鼻血的方法是错误的,若是大出血,血会误吸到肺里引起吸入性肺炎,可能有窒息死亡风险。
儿童及青少年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前方,为鼻中隔前段出血,一般鼻出血从鼻腔滴出,量较小,可用食指和拇指捏紧两侧鼻翼并压向鼻中隔的前下部,同时用嘴呼吸,若嘴中有血一定要吐出,不要咽下;而中老年鼻出血多发生在鼻腔的后段,一般鼻出血从后鼻孔流向口腔,量较大,难以止住,也可用冷湿敷前额和颈部,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如果鼻出血无法自止或伴有突发的头晕、头痛、运动障碍、意识障碍等,应立即就医,频繁鼻出血也建议就医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
预防鼻出血的关键在于保持鼻腔湿润,避免外伤和积极治疗相关疾病,生活中要注意这些事:
1、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室内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2、改掉不良习惯,避免用力擤鼻、用锐物挖鼻等;
3、少吃煎炸肥腻食物,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果,有助于维持鼻腔黏膜的健康;
4、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孩子患感冒、扁桃体炎、肺炎或腮腺炎等疾病,易导致鼻黏膜血管充血肿胀,甚至造成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5、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利于预防鼻出血。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