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喝八斤老酒不倒,却醉在乡愁中

潮新闻 记者 阮奇炯2023-11-05 03:27全网传播量13.4万
00:00
00:00

酒的味道,谢晋四岁就尝过了。

琥珀色的家乡酒,在杯中盈盈地晃着,澄澈透亮,他饮了一口又一口。直到微醺了,在醇厚的酒香里,周身暖热起来,冬日的寒气便慢慢散了。

此后人生数十年,谢晋爱酒出了名。众人打趣他,是电影圈的“酒仙”。

他在酒席上谈笑风生,脸上透出红晕。此时若是有人说一句,谢导,你喝醉了,他往往摆手,几杯酒落肚,这点量不算什么,“我年轻时可喝八斤黄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家乡味道万般好。他大抵是醉在了真心里,醉在了乡愁中。

走得再远

都不忘家乡的老酒和吃食

夏盖山下谢塘镇,在谢氏祖屋不远处,谢晋盖起两层小楼,请挚友韩美林题了“谢晋老宅”四个字。每逢年终岁末,谢晋都要携家人回乡,在此落脚居住,招待亲友。

老宅不大,却有几处“妙笔”。厨房间有一座大灶,“是谢晋特意请民间的泥工高手打造的”,柴火烧出来的饭菜尤其香。楼梯下则是谢晋特辟的小酒窖,“冬暖夏凉,藏酒尤其是藏绍兴酒最好”。

一桌家乡菜,一坛家乡酒,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这位大导演的心中永远有一片柔软的角落,留给故乡,留给家人。

谢晋把家庭看得很重。他终日为电影东奔西走,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心中常有愧疚。往往要到年关,他才匆匆赶回上虞,烧起柴灶,亲自下厨。夫人徐大雯是四川人,擅长川菜,谢晋的拿手好菜则是粉蒸肉。宾客来了,围坐在一起,他端上热气腾腾的一大碗:“我做的粉蒸肉,绝对好吃!”气氛便很欢快。

“我做的粉蒸肉,绝对好吃!”

谢晋家里有个煨粥甏。他在甏里放上米,加上水,盖上盖子,把甏放进大灶,用炉灰的余温把粥煨熟。煨粥是家乡特有的吃食,过年时全家返乡,桌上常见这一道。而谢晋的小儿子阿四就煨莲藕,盛在碗里端出来:“老好吃咯,老嫩老糯了,倷快吃快吃!”

至于年夜饭,更是每年的“保留节目”,他往往叫上谭寿焕、王玠文等老朋友一起。饭桌上有霉干菜蒸肉、霉千张、霉苋菜梗等,还有他最爱的黄酒。“人真是古怪,在外跑了这么多年,总是感到家乡的东西好吃。”

谢晋17岁离开上虞,在外生活了六十多年。但不管走得多远,他都不忘故乡的老酒和吃食。灶里的柴火毕毕剥剥,家常味道里,是他的柔情和偏爱。

从影六十余年

许多故事都与酒有关

谢晋爱酒,无人不知他的海量。他在绍兴拍《舞台姐妹》,应邀赴宴,十个人陪他喝酒,竟喝倒了六个,绍兴酒厂的厂长看得连连叫绝。他在湖南拍《芙蓉镇》,每餐不离酒,有一顿喝了足足六斤。

美酒使他才气吐露,妙思遄飞。他在片场,随身带着一个扁壶,里面装满了酒,不时拿出来抿一口,眼睛还盯着摄影机。似醉非醉时,心和眼都明亮起来,创作思路打开,灵感喷涌而出。

猜拳行酒令,是谢晋的拿手好戏

酒是他内心活动的“晴雨表”。《高山下的花环》两位主演迟迟没有物色好,谢晋急得连酒也几乎不碰了;而等到他终于盼到“梁三喜”和“靳开来”,心情大好,开了一坛绍兴酒,要叫所有人都喝上几口。

筹备《清凉寺钟声》时,一行人久经跋涉,终于在河南找到了中意的外景地,跟随谢晋多年的摄影师说,他肯定要请客了,到了晚上,谢晋“果然从包里拿出一瓶宋河粮液,并亲自为大家斟酒”。影片开拍后,在日本取景,经费紧张,谢晋和全组人员一起挤器材车、吃盒饭,辛劳过后,却不忘叮嘱制片主任老毕安排一顿好点的饭菜,“再来点麒麟啤酒”。

在异国他乡拍电影,常有磕磕碰碰的时候。《最后的贵族》亦是如此。在美国取景,一个美元要掰成两半花,还要看人眼色。有一次,谢晋忍不住对剧组发了脾气,事后又惭愧:误伤了许多人。老毕叫谢晋拿出一瓶茅台酒来,喊大家一起饮着,众人也就消气了。

从影六十余年,谢晋遇到的麻烦、闯过的难关不计其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时刻便尤为珍贵。酒为欢伯,除忧来乐,无数个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刻,他喝了酒,便能好受一些。挚友韩美林的夫人周建萍说,谢晋一辈子都没离开酒:“家庭与社会的矛盾、他内心中想不断超越自我的压力、在寻求艺术灵感时所受的精神折磨,都是用酒来释放的。”

饮的是酒,也是乡愁

追忆百年谢晋

谢晋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其中,他最爱家乡的酒,对其中的门道如数家珍:“绍兴黄酒讲究的是微温……那样酒的香味和酸、甜味才能达到平衡。”

怎样的人善饮?谢晋说:“第一,端杯稳;第二,双眉平;第三,下口深。”他俨然是品酒的老手了。

在绍兴拍《秋瑾》时,他多次邀李凖、于是之到咸亨酒店,嚼茴香豆,喝老酒,“那才真叫够味呢”。咸亨酒店那幅“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便是李凖酒兴酣畅之时的手笔。紧接着,于是之慷慨挥墨,写下“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的对联。而谢晋,头上戴着乌毡帽,嘴里抿着老酒:“咸亨酒店是中国的杰出文化,应该走向全国,冲向世界。”

谢晋所关切的,不仅是咸亨酒店,更是家乡的酒,家乡的文化,家乡的发展。上虞文联成立、乡贤研究会成立、母校春晖中学校庆等,他必定乐呵呵地受邀,舟车劳顿,赶回家乡。而他自己的影片拍成了,也必定要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交上一份答卷。

1991年,谢晋在上虞、绍兴、杭州举办从影以来规模最大的电影回顾展,王馥荔、刘晓庆、秦怡、斯琴高娃等悉数到场。在上虞宾馆的接风宴上,谢晋向影星、作家和新闻界朋友们敬酒。大家边喝边谈,回忆起拍电影时的艰辛,感念在谢晋家乡的这一次重聚,喝得泪眼朦胧。这是紧紧相连的缘分,哪怕无酒也醉倒。

电影回顾展期间,众影星在谢晋老宅二楼阳台上

在谢晋心中,一个对故土和人民缺乏感情的艺术家绝对成不了大家。“我是上虞的儿子。”1998年,他在从影50周年庆祝大会上深情地告白家乡,“我现在虽然已75岁了,但还要在电影艺术道路上走下去,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上虞是舜的故乡,我们要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他遵守了自己的承诺。离世前的那一天,他刚刚风尘仆仆地返乡,要去参加母校的百年校庆,或许又要提些中肯的建议;那一晚,他刚刚饮过“女儿红”,有好几部电影正在筹备。这杯他最爱的家乡酒,陪伴他从幼时一直到了人生的最后。

这一生中,他饮了多少酒,又多少次醉倒在乡愁中。如今,立冬将至,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正在为黄酒开酿仪式做准备;谢晋的百年诞辰也即将到来,到那时,酒中的点点星光,将同我们一道,诉说对他的思念。将进酒,杯莫停!

(本文部分细节整理自《永不谢幕:谢晋传》《永远的谢晋》《为电影而生:谢晋传》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专题丨追忆先锋,致敬经典——纪念谢晋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