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镇海籍作家邹赜韬新著《江南烟火》亮相第八届浙江书展

    潮新闻 ​通讯员 陈燕玲 2023-11-04 14:17全网传播量1024
    00:00
    00:00

    11月3日,宁波国际会展中心8号馆内,一场主题为“回家的味道”的读者见面会正在进行。土生土长的宁波青年、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镇海籍作家邹赜韬带着他观察民间饮食,致敬江南人文的新书《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来到第八届浙江书展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是第八届浙江书展主场的首个现场分享会,邀请到原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中国人类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先清,著名饮食作家三三等历史文化专家,与浙江读者分享他们对传统饮食、江南文化的思索积淀。

    熊月之先生是江南文化与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在他看来,我们今天所谓的“江南”,是行政地理概念,是社会经济区域,也是一个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能够展示诸多文化特色内涵的人文空间意涵。熊先生指出,《江南烟火》这本书的选题,对于江南文化内涵挖掘有积极作用。它以严谨历史学、民俗学工作,将以往史学书写较少,却是“生命所系,本性所在”的民间饮食“复活”,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更周全、更立体认识并亲近传统江南,开辟了新窗口。

    张先清院长和三三老师,分别从人类学与饮食田野走访角度,分享了他们眼中《江南烟火》的立意价值及写作风格。张院长把《江南烟火》比作一次“解码、编码再解码”的知识生产过程,即将源自不同时空、不同媒介的百年前江南民间饮食信息“碎片”,进行统合的辩证梳理,继而用生趣而不失深度的笔法,把“碎片”统合为今人能够阅读理解的完整叙事。而当读者翻开《江南烟火》,又能进一步通过书中的美食,窥察到江南文化、传统生活的各种面相,实现“由一到多”的沉浸式江南人文体验。

    三三老师接着张院长的比喻,抛出了她内心的《江南烟火》价值——之于美食作家、烹饪爱好者而言,《江南烟火》是一部“行动指南”,“比如东坡肉,现在为什么用瓦罐烧就没老底子那么香了?《江南烟火》记载的细节,让我产生了强烈好奇。请教厨师朋友才发现,原来是猪肉本身少了些诱人的老味道。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亟须思考的饮食人文话题”。

    “这本书,赜韬写的是妈妈的味道!”活动主持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研究员如是评价《江南烟火》所蕴含的“家”的味道。邹赜韬接过话筒:“这次主办方要我给活动起个名字,我脑海中第一反应出的,就是‘回家的味道’这几个字。于我个人而言,带着《江南烟火》到宁波,是回家。之于生活在或曾经生活在江南的读者朋友,《江南烟火》复刻的正是他们熟悉的,带着妈妈味道的家园,像摇篮一般温暖可亲。今天,我们就是一起伴着‘饭菜香’回家!”

    上海与浙江有着千丝万缕的地理、历史、人情亲缘。“我们会持续扶持邹赜韬这样的优秀浙江青年作家、学者,鼓励他们跨越省界、跨越领域思考一个长三角各地共有的‘大江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介绍,“传播江南文化的浙江声音,一定能为新时代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