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三个“王阳明”,哪个最能打动年轻人?

    潮新闻 记者 陈醉 共享联盟·余姚 劳超杰2023-11-03 23:34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难留少年时,总有少年来。“东南名邑”余姚自古硕儒辈出,不乏惊涛骇浪的故事。可一位少年“七天七夜盯着竹子”格竹的区区“傻事”,却被最多人津津乐道。

    这少年就是王阳明。

    551年过去了,曾经少年已是今天受人膜拜的“心学大家”,在他的“故里”余姚,每年10月31日诞辰日前后,都会迎来“阳明粉”的集中“朝圣”,“朝”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时代藏着不同答案。

    礼贤典礼  吴大庆供图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挑战与困难不可避免,需要强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支撑。再看五百年前同样走到“十路口”的王阳明,即便刚刚经历危机重重的南赣剿匪,也可转身跟学生“笑谈”:“打赢了,要不然我们去匪窝里春游。”真正的智者,即使身处低谷,也不会怨天尤人,心是鲜活的、有节奏的,有不竭的动力,有不竭的探索,有不竭的超越,才会用一生“活”出三个截然不同的自己。

    (一)“格竹少年”王阳明

    初读阳明心学,不免觉得晦涩,但当你去纵观王阳明多维人生后,便会豁然开朗!

    1472年10月31日出生的王阳明,是个天蝎座,总是想得太多。比如,他常常纠结自己究竟该做个什么样的人?很快,他就找到了不同寻常的宏大目标:做“天下第一等事业”。


    可目标之下,少时的王阳明却是现代词汇里的“问题少年”,做游侠、学骑射、迷辞章、悟道学、参佛学,因这著名的“五溺”,他没少挨长辈的板子。成年后,也是命运多舛,历尽科举不第,贬谪受诬等坎途,幸而,他仍怀抱“光明心”,志若鸿鹄,终于等来了开挂时刻——“龙场悟道”,成为一代旷世大儒。

    “问题少年”到“一代圣人”,“立德、立功、立言”,王阳明这一路更像是“打怪升级”,“拼”的是一股子执拗劲儿。

    比如立德,若有人告知你,圣贤说“格物致知”,就能领会万事万物之道。你会试吗?大概率就是一笑置之吧!可王阳明真地去试了,他对着自己家院子里的竹子,一坐就是七天七夜,不吃不喝,直到把自己“格”倒。此后,经过大量实践与内心煎熬,在1509年那个贫瘠的贵州龙场,他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就有了“阳明心学”。

    而说到立功,王阳明主要的三次军功都非常瞩目:1517年平定江西匪乱,1519年平定宁王“宸濠之乱”,1527年平定广西边乱,几次危中求胜,力挽狂澜。曾有弟子问他,用兵的技巧是什么?他答: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此心不动”,人心坚如磐石虽寡亦可胜!

    再说立言,王阳明把讲学传道看得比立功还重要。在《阳明先生年谱》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平定宁王“宸濠之乱”的战争中,前方激烈交战,王阳明在后方“见缝插针”开堂讲学,一旦有战报传来,他就暂停讲课,当场处理,处理完了,再开讲。可见,他对传道授业也是近乎疯狂地执着,一生的讲学轨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

    回头看,不难发现,在王阳明通往“三立”的路上,本质上,他都还是那个余姚故居里“格竹”的执拗少年——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才是“燃烧”王阳明的真正火种。

    放眼每个人的一世,难免要面对外在环境的艰难与悖谬,即便有些境遇无法改变,即便有些理想依然遥远,但最起码,要保有自觉的锐觉,以强大的内心定力涵养自身,建立起自我与世界“高质量”链接与对话的方式。

    (二)“龙泉山主”王阳明

    中国人历来看重故土,书画落款或诗文里,常见“某地某某人”的自称。

    1518年,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寇乱后,向朝廷上书告病还乡,想到回姚的可能,他兴奋地写下家信《与诸弟书》,嘱咐在姚诸弟:“为我扫松阴之石,开竹下之径,俟我于舜江之浒,且告绝顶诸老衲,龙泉山主来矣”。

    归乡之迫切,就浓缩在这最后一句——“龙泉山主来矣”!

    “龙泉山”在哪里?距离王阳明降生的“瑞云楼”只有百余米,可以说,出了家门,走几步,抬头即见此山。

    龙泉山就如余姚的灵脉,托承着“东南名邑”千年气韵与人文积淀,沿着石阶小径,登上山顶,举目远眺,看尽一城的菁华。

    在《送邵文实方伯致仕》中,王阳明提道:“舜水龙山予旧宅,让公且作烟霞伯”,还有“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终年走风尘,何似山中住”等等其它诗文妙句,都足以证明龙泉山深深烙印在王阳明的心中,成为他的乡愁标识。

    中天阁  吴大庆供图

    龙泉山南坡,有一座重檐歇山顶五开间两层楼房,叫中天阁。初建于五代时期,其名取自唐代诗人方千的《题龙泉山绝顶》——“中天气爽星河近,下界时丰雷雨匀”,气势恢宏。

    1521年秋天,年近五旬的王阳明回余姚省亲时,被钱德洪等余姚74位学子迎拜为师,讲学于此,创办了“龙山讲会”,并亲自写了一篇《中天阁勉诸生》,书于壁上。

    今天再来看这文章,全文没有高高在上的教诲之言,更像是一个即将离家远行的师长,带着点不放心:“不要因为我离开余姚,就荒废学业”。离家后,“独夜残灯梦未成,萧萧总是故园声”,道尽了心中的家与国。

    一座龙泉山,一位自封的“龙泉山主”,足见,故乡带给王阳明的是温暖与坚韧,这就可以理解,在那些典籍、方志中记载的王阳明诗文中,故山、故园大多指向龙泉山、余姚城,它们既是现实故乡,又是心灵原乡。

    何处是吾乡,何处不阳明!

    哲学有三大终极之问:“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人生考题。在中华五千年文化长河里,这个问题连着中国人的故土情结,若放之“阳明心学”的阅读理解题里,这“三问”又是解码“阳明心学”的另一把钥匙。

    “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名言,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里,确定“良知”的现实要求是“视人犹己,视国犹家”,可见,至深的思乡情怀是他心学的发端处,而“视国犹家”的实现路径是“知行合一”的锤炼功夫。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当下之泱泱中国,迈上强国复兴新征程,我们肩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的使命担当,今天的年青一代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应该读懂“龙泉山主”王阳明,锤炼个体由内向外的精神力量。

    (三)“千变万化”王阳明

    500多年后的今天,行走在这座“阳明故里”城市,脚下踏着阳明路、新建路,眼睛随处能捕捉到融汇“阳明精神”的人、事、物。这又是另一个“王阳明”的故事了,穿越时空,千变万化。

    一把“墨莲”将王阳明“涤荡内心”的思想巧妙转化成“毛笔伞”,一盏“格转”由王阳明故居的窗格组成可变形的“心灯”……这些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交出的“课堂作业”,给“阳明文化”换上了一身时尚“外衣”。

    “谈笑间,飞锡轻舟越天堑,且怀青衿远志,少年需奋起。”“在真理的天平上用心度量,生命不是虚无缥缈,生活不再一地鸡毛。”“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断向内,向内”……余姚中学高三少年张烜滈创作13首“阳明曲”,与阳明先生心灵对话,一词一句,皆是“不惧披荆斩棘”的现代少年力量。

    比肩国际龙头的“江丰”芯片靶材,搭载于手机和汽车的“舜宇”光学镜头,驱动新能源汽车的“容百”正极材料,走进千家万户的“富佳”家电,这些中国“年轻”又有力量的“牛企牛品”,共通点都是有着一颗“致良知”的内核,以及“知行合一”的践行者……

    可见,若将视野放大,当今世界何处不阳明?

    这样的“阳明”,与书中的、史料中的、故事中的王阳明那么不同,他不仅仅是“坐而论道”的一项修心学问,更是“起而行之”地将阳明精神实化与物化,以千万种形态或形式融进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整个哲学体系里,阳明学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他并不完全讨论现代哲学中“人如何认识世界”的命题,而是包含一些对客观世界规则的认可。像“心即理”思想中,王阳明讲的“心”,并非主观的“心”,而是我们的“心”要跟客观世界的“理”吻合,这个“心”才构成真正的“良知”。这就不难理解,在长达500多年的时空里,文化迥异的东北亚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越南等地,都深受“阳明学”的深深影响,也因此改变着当地政治经济和人文社会的格局。

    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千变万化”王阳明如此“年富力强”,充满活力,既是一次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归来”,更是一次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远征”,于青少年、对时代最大的意义便可囊括为四个字——塑形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