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0月31日,快手、微信、抖音、新浪微博等相继发布公告,宣布推进部分自媒体账号前台实名工作。
其中,微信将分批次分阶段引导粉丝量50万以上的自媒体账号对外展示实名信息,近期将首先引导100万粉丝以上的自媒体账号对外展示实名信息。抖音则规定,粉丝达50万且发布涉及时政等内容的自媒体账号需前台实名展示。微博也表示,将于近期引导头部自媒体账号进行前台实名展示。快手明确规定,首批将针对粉丝量100万以上的相关领域自媒体账号发送通知,主要分享个人日常生活的账号,不在前台实名范围。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上每天都会产生海量信息,对这些信息的监管和规范,一直是社会网络治理的难点、痛点。网络实名制的目的,就相当在网络空间里悬起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网络空间的不法分子起到一定震慑作用,不敢肆意妄为,一定程度上也健全了互联网的监督机制。
我们的网络实名制,始于8年前,当时相关规定的原则是“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暴力的兴起,舆论场的对立与撕裂,为了流量和利益带节奏、蹭热度等,都愈演愈烈。新背景下,原来的网络实名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对互联网的监管与治理需求,有了需要调整巩固和提升的空间。从显示IP归属地,到如今要落地的“前台实名制” ,都是具体的实际探索,可以理解为是在进一步擦亮网络实名制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聚焦“前台实名制”,其积极意义在于,让卸下“马甲”后网络大V们,进一步明白,什么叫做“影响力越大,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进一步提高他们网络发言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让网络发言光明正大、堂堂正正。这样的“前台实名制”,与其说是对网络大V的一种震慑,不如看成是道德与法律对他们的一种“预先提醒”。
如何理解呢?简单说就是,因为有了“前台实名制”, 对于大V们而言,道德与法律的紧箍咒,可以前置化,使得他们在发言之前,先自我审视一下有无违法违德的倾向。当然,这种“预先提醒”成立的基本前提是,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还是要有具体明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要进一步划清楚。既亮明网络发言的底线,也要让大家轻装上阵,只有这样,在推进“前台实名制”的过程中,才能将清朗网络空间的效用最大化,也能兼顾网络空间的多元与自由,在双方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与此同时,对于“前台实名制”,社会上还有一些新的担忧。比如,其是否会侵犯个人隐私,又是否会给网络暴力做了嫁衣?首先,如果“前台实名制”只是公布姓名和职业,再加上有明确、合理的目的,从法律的角度看,可能也很难直接定性为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至于加剧网络暴力的担心,症结不是实名制,而是网暴,如果社会能形成对网络暴力行径的有力监管和打击,这一担心也会迎刃而解。
也要认识到,“前台实名制”只是一个基础的制度建设,其价值是强化网络空间的监管和规范,而非“包治百病”。在网络空间的治理中,还是要打“组合拳”,想方设法破解网络世界“法不责众”的困境,通过不断打补丁的方式,让制度更完善,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