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把被誉为“西湖之花”的西湖绸伞,在夜色中灿然点亮,手执西湖绸伞的听障少女,以少女执伞相送的情缘,偏偏起舞,与地屏西湖碧水影像相互呼应,如金线般,勾勒出惜别的画卷……
这是刚刚过去的杭州亚残运会闭幕式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表演之一,这场表演,串起了杭州亚残运会上一幕幕笑泪交杂的感人瞬间,也带人重回历史时空,透视西湖绸伞的前世今生,“西湖绸伞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江南韵味,质地是杭州丝绸,伞面是西湖美景,我们以伞相赠,希望大家把美好的杭州记忆带回家。”10月31日,西湖绸伞非遗技艺传承人宋志明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1978年,宋志明便进入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制伞大师竹振斐学做绸伞,1995年,他到富阳选址开厂,专做西湖绸伞,把这门技艺传承了下来。
3个月前,宋志明工作室收到亚残运会闭幕式演出的邀约,彼时,组委会希望能够在节目当中用上他们的西湖绸伞,作为特别的送别之礼,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很快便开始准备,“期间除了挑选适合在舞台上呈现的西湖绸伞外,我们还特别针对演出,定制几把西湖绸伞,以呈现舞台上所需要的效果。”
如今,盛会落幕,最美的告别画上句点,属于西湖绸伞的故事却还在延续,一把把大大小小、姹紫嫣红的西湖绸伞身上,承载着怎样的历史?它们又是如何被制作出来的?潮新闻专访宋志明,听他讲述西湖绸伞背后的文化情缘。
绽放于丝绸文化的“西湖之花”
杭州,是我国桑蚕丝织生产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丝绸之府”的称号,南宋时期,这里曾呈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和“都民女士,罗绮如云”的盛况,通过运河及其水系,杭州成为连接泉州、广州贸易的最重要节点城市,被视作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
漫步于今天的杭城,无论是售卖丝绸的老字号,还是藏于人文自然中的丝绸记忆,都能让人感受到杭州丝绸巨大的吸引力,一半西湖一半绸,杭州于丝绸,丝绸于杭州,似已水乳交融,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宋志明看来,西湖绸伞的发展与丝绸的历史重叠交织,有着斩不断的情缘,“造纸术发明以前,华盖(帝王或官差车上的伞盖)多用丝绸制作,因为阶级间的差距,这种华盖只在皇宫贵族之间使用,也多用于出行等生活场合。直到后来,造纸术的出现,才有了后来的日用雨具-油纸伞。”宋志明说。
彼时,绸伞还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直到民国时期,留日归来的都锦生组织以竹振斐为主的三人试制小组,创制出了西湖绸伞,“1930年,西湖绸伞的创始人都锦生或许就是受到杭州丝绸文化的影响,从历史找到灵感,并吸取国外装饰伞的长处,利用杭州独有的丝绸特色开始创制西湖绸伞。”宋志明说。
据《西湖绸伞制作技艺》,竹振斐三人组创造性地将伞骨劈成篾青、篾黄两层,以供夹放伞面,想不到这一创意竟开创了西湖绸伞造型工艺的基本结构。之后,试制小组还对绸面装饰、伞杆、伞头、伞柄进行深入研究、设计与技术性配置,历经两年多的试制、调整,1932年终于研制出了西湖绸伞。
18道工序,传承百年技艺
“西湖绸伞区别于其他伞的特色特点,概括来说就是‘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宋志明一边说,一边打开了一把西湖绸伞,“这就要求西湖绸伞伞面的材料一定要薄,比如薄如蝉翼的真丝乔其纱,如果用很厚的面料,收拢后的西湖绸伞无法很好地呈现‘一节竹’的效果了。”
据宋志明介绍,制作一把绸伞,要经过18道工序,包括采竹、伞骨加工、车木、伞面装饰、伞骨劈青、上架、穿线、剪边、折伞、贴青、刮胶、装杆、装包头、穿花线、钉扣、整修伞、检验、包装等,每道工序再展开细分,有百余道工艺之多,这些工序环环紧扣,才能保证制成一把质量上乘的西湖绸伞。
以选竹这一步骤为例,宋志明向记者介绍了制伞工序的复杂性,“西湖绸伞是用淡竹做的,这是竹子中比较有特色的品种,基本分布于杭州地区。每年白露季节前,我们需要在淡竹林中,选择生长期三年以上、节头均匀、无阴阳面的竹子。做好标记,霜降之后才能砍伐。”他说,淡竹直径为4公分到5公分,直径4公分的竹子适合做小伞,直径5公分的竹子适合做大伞,成品伞的品质远超过普通伞。
正因为这种精雕细琢,西湖绸伞曾拥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宋志明回忆,西湖绸伞研制成功后,曾经历过很辉煌的时期,浙江省土特产进出口公司曾帮助西湖绸伞疏通销售渠道,打开销路,“1952年西湖绸伞接到第一宗出口订单,主销苏联和东欧各国,之后拓展到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缅甸、意大利等四十余个国家,1959年西湖绸伞年产量达六十万把,出口量达四十万把,均达到西湖绸伞生产历史上的最高峰。”
可惜好景不长,正值西湖绸伞兴旺发达之际,由于国际国内大环境变化,西湖绸伞发展一度遭遇瓶颈,面临成本上升、市场萎缩、人才断层等危机,濒临失传。“这种危机十年前还存在,后来多亏政府重视,以及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西湖绸伞的故事才得以延续。”
宋志明说,为了守护西湖绸伞,他们很早便将工作重心从生产转移至手艺传承上面,既走进校园,也参加各种展会和对外交流,来扩大西湖绸伞的知名度,“总的来说成效较大,2008年,西湖绸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不管杭州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基本认识了西湖绸伞。”
与时俱进,西湖绸伞焕发新生
从一节竹到一把伞,从一把伞到一节竹,近百年时光中,一代代传承人以西湖绸伞为载体,雕琢着极致唯美的东方浪漫,西湖绸伞也因此不断迭代,在时间长河洗礼下焕发别样生机。
据《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记载,首创期的西湖绸伞制伞工艺尚不成熟,伞的规格也不一,伞骨有四十六根、四十二根、三十六根、三十二根不等,伞面刷花则多以单色、双色为主;此后,随着社会需求量增加,制作工艺进步,传承人们对伞面装饰、伞头、伞柄作了较大的改进和优化,研制了一批精品伞。
“伞面装饰‘三花’技艺,即刷花、绘画和绣花工艺,尤为突出。这两年,我们拓展了伞面装饰的‘三花’技艺,用到剪纸、扎染、蜡染和喷绘来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宋志明说,制伞材料也逐渐多样化,如今的西湖绸伞,伞面不再局限于丝绸面料,还可以通过伞面的题材来配置伞头伞柄,“比如现在我们会适用木头、陶瓷或玉等材料制伞,以体现伞的价值。”
伞的价值也取决于制作步骤的繁琐程度,一般来说,制作一把普通的西湖绸伞至少得要五六天,如果是定制款的西湖绸伞,耗费时间更长,价值也相对较高,“比如登上亚残运闭幕式舞台的西湖绸伞,是把九几年的老伞,采用真丝乔琪纱制作,上面的花鸟是我们后面绣上去的,制作周期特别长,要近一个月时间。”宋志明说。
这些制作工艺,是市面上普通绸布工艺伞不能比的,顾客如果想要购买纯正的西湖绸伞,需要仔细甄别西湖绸伞的制作工艺和价格,“西湖绸伞本身产量就不大,从价格来看,现在很多商家打着‘西湖绸伞’的名号,一把伞卖20元左右,而我们在线上售卖最普通的,尺寸70cm-80cm左右,不带手绘、绣花、刷花工艺的西湖绸伞,售价也要780元;从原材料来看,普通绸布工艺伞大多采用毛竹,甚至是塑料件,并且也不会保留竹青部分,收拢以后也不会呈现一节竹的效果,而在伞面装饰上也多为常规花色,这就和西湖绸伞有着明显的区别。”宋志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