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发布的《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的出生人口为956万。我国连续6年出生人口数下降并且转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宏观数据的变化在微观上连接着不同行业的脉动,医院的产科则是影响抵达的第一站。
分娩量下降直接影响着产科日常业务的规模,部分基层医院产科关停事件引发关注。与此同时,医疗机构的产科也在压力中求新求变。近日,记者走访浙江不同层级、地区的多家医院产科,观察孕育生命之地所面临的挑战和寻觅“生机”的努力。
拉长产科服务链
“最忙的时候,床位加到了产科门口的走廊上,一晚上能有十几、二十来个产妇,而2022年只有475例的分娩量。”温州市瓯海区第三人民医院里,多个空置的分娩室直接说明了基层产科的“空”的压力。妇产科主任医生周树荫回忆,2016年的生育高峰过后,每年医院的孕产妇门诊数、分娩数都在下降。
产科受到的影响是自下而上的。当三甲等更高级别的医院产科不再“一床难求”,基层医院最先感受到了寒意。今年9月,温州市平阳县中医院宣布医院停止产科分娩服务;更早前的5月,温州市苍南县中医院发公告称,医院暂停产科助产服务。省内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等地,全国多地都出现类似现象。平阳县当地医院一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育龄人口的流出因素叠加,地方分娩人数减少,是基层医院产科关停的主要原因。“毕竟,产科的设备运行、护理人员投入都需要大量费用。”
面临不同程度的“缩水”,许多基层医院的产科进行资源优化整合,同时也在努力探索转型路径。
瓯海区第三人民医院这家二级医院或许更能代表全国多数产科医院的情况。“我们没有综合类三级医院的大容量和吸引力,又承担着一个地区助产服务的基本保障,这几年来一直在想方设法找突破口。”周树荫说,如果局限在产科,我们的优势可能不明显,医院就以延伸服务为切入点,从产前保健到产后康复,拉长围产服务链,提供“一条龙式”的妇幼健康服务。
记者在现场看到,产科走廊里张贴着瓯海区孕产妇健康管理免费服务项目的海报,包含十余项产前检查内容以及不同孕期阶段的检查项目。周树荫介绍,这项就在“家门口”的免费产检服务吸引了不少孕妇前来建档,就此选择后续的助产服务。
“孕期要做很多检查,就近来瓯海三院很方便,流程也很顺畅。”不久前,杨女士在瓯海区第三人民医院顺利分娩,产后她加入了医院的产后康复微信群,医生、护士每天贴心问询,为新手妈妈答疑,也帮助他们缓解产后出现的诸多症状。
周树荫告诉记者,他们专门开设了42天康复门诊,“生孩子不仅仅关乎分娩这一个环节,它是一场包括孕前、孕期产检、分娩、术后康复的‘长跑’。做好全流程的保健工作,陪伴每一个家庭完成这场长跑,这是我们未来着力的方向。”
产科的“主要矛盾”变了
长年在产科临床一线,从“大生育时代”到现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柴芸明显感觉到,“产科的‘主要矛盾’变了。”她说,过去几十年,公立医院主要解决孕妇能否住进医院生孩子,现在转变为如何让她们生得更舒适的问题。
在这所妇产专科医院,分娩量比起其他综合性医院减少幅度并不算大。柴芸告诉记者,分娩数量比往年同期确实要少,而产妇的变化是更大的,随着我国女性生育年龄逐渐推迟,孕产妇的平均年龄也在提高,她接手的高龄、有并发症的产妇都显著增多。
“孕妇初产年龄增大,意味着生产风险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加之高龄、二胎、三胎产妇带来的并发症,从这个角度来说,产科医生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大的。”柴芸说,产妇们对助产服务的需求更精细,这对产科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更高了。新的变化和需求都驱动着医院产科进一步提升善育服务。
“疼痛,一直都是孕产妇的一大困扰,”柴芸特别提到,无痛分娩的实施也更有保障了。过去分娩量大的时候,麻醉师资源紧俏,且分娩镇痛需要护士和助产士的全程陪同,这对医院的人力资源提出很大挑战。现在,产妇进入产程,一旦有无痛要求,经过产科医师评估符合条件的,麻醉医师就能及时实施分娩镇痛。据了解,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镇痛率已从去年的接近60%上升至今年的接近90%。“这是提升孕产体验的一大重点,让大家不再认为生孩子是件可怕又痛苦的事。”柴芸说。
在此之外,各大医院的产科开始考虑产妇更多层面的身心需求,打造家庭一体化产房,在细节服务上精益求精,更有温度。
走进温州市人民医院的智慧母婴友好病房(S-LDR),记者眼前一亮,宽敞整洁的环境、家庭式装修,让人感到温馨舒适。产科主任郑建琼介绍,病房里所有设备都连接了无接触感应交互系统,只需通过声音就能控制控制音乐、灯光、窗帘、温度等各项生活设施。产妇可以在里面待产、分娩、产后恢复直到出院,全过程由同一个团队提供一对一服务,“这样一来,孕妇分娩过程有家人的温暖陪伴,也能获得我们更细致的照护。”
提升诊疗质量的“窗口期”
多位产科医生在采访中共同提到,分娩量下降,实际上挑战与机遇并存,正好为大幅提升围产服务与诊疗质量创造了“窗口”。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科主任柴芸(右二)正在查房 图源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
过去,产妇人数过多,建档困难,服务不到位等现象饱受争议。同时,许多医护也坦言压力,产妇数量太多,工作连轴转,提升服务力不从心。“眼下,产科正在经历的是从靠‘量’存活,到以‘质’取胜的阶段。”柴芸指了指办公桌上一叠厚厚的产妇档案,这是下周产科团队业务学习的资料,“正是有了‘透气窗口’,医护们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对临床业务进行梳理、学习交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柴芸还提到了一个细节。前不久,20楼住院部一名产妇触发DDI(decision to delivery interval),即紧急剖宫产。国际上要求的处理DDI的时间是30分钟之内,要求高的医院会争取在15分钟之内。那一次,从决定手术,把产妇从20楼送到5楼的产房,至胎儿娩出,柴芸的团队仅花了13分钟。“如果没有充分的人员、设施配备等资源,和熟练的团队协作、顺畅的转运流程等,缺少任一环节,我们都很难如此出色完成。”
温州市人民医院智慧母婴友好病房(S-LDR)图源 温州市人民医院
温州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红萍也深有同感,是时候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了。“产科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多,医疗资源布局、科室与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仅仅因为专业一时的冷暖、就诊人数一时的波动,打乱了长远规划。”
记者走访了解,妇科和新生儿科,是目前产科医护人员的转岗主要去向。在张红萍看来,专业的细分是深耕的基础,她建议依托专门的妇幼保健医院,打造专业产科平台,让专业的产科医生继续发挥作用;在待遇方面对产科还应给予适当倾斜,确保人才不会因暂时的遇冷而流失。同时,在更宏观的层面,可以根据人口分布重置资源,保障各区域年分娩量维持在合理水平。
生育大潮过去,不少人开始探讨产科的未来。走访过程中,每一位医生都给出坚定的答复,“分娩,是生生不息的事。只要有一个产妇需要,我们都会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