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种龙泉青瓷让你久久难忘?
是“龙泉瓷娃”,是G20杭州峰会晚宴的青瓷餐具,还是杭州国家版本馆的梅子青屏扇?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泉青瓷滥觞于三国两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从瓯江顺流而下,沿着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角,远销亚非欧三大洲50多个国家,架起了东方文明走向世界的桥梁。
站在今天,我们不禁思考,龙泉青瓷如何“常青”和“出圈”?
10月31日,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主旨论坛在龙泉举行,主题就是剑瓷文化的“深化”“物化”“转化”。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让青瓷出圈,最基础的前提就是做好考古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为后续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创意开发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做好文化、历史价值的阐释。
“我们考古工作者现在也在进一步融合数字技术,加大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把龙泉青瓷的考古成果、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出去。”徐海峰说。
在他看来,建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就是一种让文化出圈、走向大众的方式。“将考古成果,用一种大众更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也能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徐海峰表示,接下来还可以围绕“文物+旅游”的模式,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与旅游经济发展。
龙泉青瓷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对于瓷器品牌而言,如何实现文化和产业的共荣?深圳市国瓷永丰源瓷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权辉给出一个关键词“品质”。
“文化是产业的根脉,把文化植入产业中,才能迎来大众的信任,而有品质支撑,文化和产业的发展才能走得更远。”刘权辉说。
走在龙泉的路上,剑瓷元素随处可见,特色文化正在融入城市生活。
景德镇陶文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在主旨论坛中提到,陶瓷的本质是器物,背后是文化,要跳出陶瓷看陶瓷,不断丰富延伸陶瓷之外的产业。
望瓯·文创街区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1917年的“浙江省立改良瓷业工厂”,到1965年的“小三线工具厂”,再到1984年的“540艺术瓷厂”,再到1997年的“国镜药业”,直至现在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百余年间,这片工业遗存见证了龙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
龙泉望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俊告诉潮新闻记者,如今这里是一个融合了龙泉剑瓷文化的乐园,集聚丰富的业态、活动和各类手艺人,引领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让龙泉青瓷成功出圈、面向未来的新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