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流浪”的海洋塑料废弃物踏上“蓝色循环” 这个浙江项目为何能拿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潮新闻 记者 陶韬 通讯员 李筱盼2023-10-31 10:29全网传播量2442
    00:00
    00:00

    微信图片_20231031161615.png

    获奖证书 图源:台州发布

    谁曾想,去年登上热搜的那个海洋塑料垃圾制成的手机壳,背后的项目获得了联合国环保奖项。

    10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将联合国最高级别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奖项授予中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以表彰对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作出的杰出贡献。“蓝色循环”是浙江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破解了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难题。“蓝色循环”是如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人类和塑料的关系”?为全世界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提供了哪些重要的“浙江经验”?潮新闻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从塑料污染到“蓝色循环”,浙江做对了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当天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蓝色循环”模式运用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海洋塑料污染收集、再生、再制造、再销售等全环节可视化追溯,迄今已收集超过1万吨海洋废弃物,是中国最大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回收项目,获颁2023年度“地球卫士奖”。

    潮新闻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蓝色循环” 模式是由沿海民众、渔民、船舶及多家企业共同参与。通过吸纳沿海民众加入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产业链企业,并设立“蓝色循环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惠及一线收集群体,达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蓝色循环”又该如何理解?

    “可以理解为这几个步骤:鼓励老百姓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来为自己增加收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将整个收集、运输、再生的过程进行可追溯的记录;再通过对接国际上的头部企业,对海洋塑料实现高值利用,用这些收益,再去反哺前端一线收集人员。”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处长陈渊向潮新闻记者介绍,“蓝色循环”最大的优势在于创建了一种可持续的、具有内生动力的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模式。

    截屏2023-10-31 14.23.56.png

    经过破碎减量后得到的塑料片(10月30日摄)。图源:新华社

    陈渊告诉记者,回收的海洋塑料废弃物可以制作成塑料粒子,成为衣服、背包、汽车饰品的原料,目前已经有几十种产品。其中,2022年曾“登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布会的台州制造手机壳就是“海洋塑料”加工后形成的。通过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可以实现溯源以下信息:谁捡的、谁储存、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

    “通俗来说,‘蓝色循环’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据浙江省生态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蓝色循环”模式一举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

    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在台州市试点基础上,已逐步扩展至舟山、宁波等地的9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到6.18万人次。“蓝色循环”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渔民获得超亿元绿色低息金融贷款。

    生态与富民“双赢”,低收入群体成为“海洋清洁工”

    “‘小蓝之家’的收集人员一般吸引沿海的低收入群体参加,经过测算,一年可以增收约1.3万元。”陈渊说。

    陈渊提到的“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模式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负责海洋塑料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和整理。登记在册的“海洋清洁工”们,成为搜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的一线人员,开启“蓝色循环”。

    据台州渔民郭文标介绍,“小蓝之家”的“海洋清洁工”们工作之时佩戴GPS摄像头,记录捡拾信息。而之后“循环”的每一步,也会被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系统记录。

    “渔民们捕鱼不容易,有时候一网下去,里面掺杂了不少垃圾。海洋塑料垃圾,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安全隐患。”郭文标潮新闻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台风天气进行海上救助时,行驶过程中船突然就走不动了,检查了半天才发现是船的螺旋桨被废弃的塑料袋紧紧缠绕,“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解开,万幸营救还是成功了。”

    截屏2023-10-31 14.24.49.png

    扫描废弃海洋塑料制成品上“可视化海塑码”后显示的减排信息。图源:新华社

    在郭文标眼中,参与“小蓝之家”收益是多方面的:首先,能改善海洋渔业环境,让渔民能捕到更多、更好的鱼;其次,海洋塑料废弃物收购价远高于市场价,确实增加了不少收入;最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再有钱也没有用。”

    新的起点再出发,他们提及更多期待

    “地球卫士奖” 是联合国最高级别的环保荣誉,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对环保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收到2500个“地球卫士奖”提名,5个提名凭借应对塑料污染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变革行动获奖。

    “蓝色循环”为什么能够获奖?除了得益于浙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先进数字技术的创新赋能和以信用为核心的运营模式。

    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指出的,“蓝色循环”项目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创新性非常显著,也是荣获“地球卫士奖”的关键因素。一线收集人员穿戴的智能设备、用于中转贮存的“海洋云仓”、产品溯源码、依据区块链合约对高值利用收益进行二次分配等,都体现了数字技术的赋能。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蓝色循环”项目借助区块链技术透明开放、不可篡改、可自我验证的特性,创新建立起海洋塑料信用;通过物联网记录了产品从海洋到货架的全流程信息,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填补了我国可信海洋塑料供应的空白。可以说信用是“蓝色循环”项目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机制。

    “地球卫士奖”,只是个开始,采访对象们向也提及未来期许。

    浙江省生态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相信,随着‘蓝色循环’更广泛参与国际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蓝色循环’将为世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让环境保护、海洋保护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和实际行动。”

    “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国内外更多服装纺丝、电子电器、日化家居、汽摩饰配等品牌企业使用海洋塑料,共同保护海洋生态。”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丽告诉记者。

    王建丽补充,目标是在全国沿海城市建立一个完善的海洋塑料回收和再利用的循环系统,保护海洋的同时,为沿海老百姓和渔民创造蓝色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为此我们会深化与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加快建设完善的收集生产网络,为国内外品牌商提供碳减排原料,共同实现“让海洋恢复到她原来样子”的目标和愿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