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潮新闻《读端》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企业家等各行各业人士点评新闻报道,虽寥寥数百字,但这些独到的短评,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换个角度看新闻。我们将这些散落的珍珠收集起来,串联成链,供更多人品读。也欢迎大家参与“读端”讨论。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博导包大为。
列车行驶在金台铁路仙居永安溪大桥上。拍友 陈月明 摄
今年4月,浙江省公务员局发布2023年浙江省山区26县公务员专项招考公告,首次开展山区26县专项招录工作。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原本在浙江考公市场略显“边缘”的山区岗位,竟吸引了2.8万人展开激烈竞争,最终400多人通过专项招录成功加入公务员队伍。
详情点击>>
浙江首次开展的山区26县公务员专项招录备受欢迎 抢着进山后他们有啥收获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博导,浙江省共同富裕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包大为:
大山与人才的双向奔赴 筑牢乡村振兴毛细血管
今年,浙江省首次开展了山区26县的公务员专项招录工作,备受各界关注,引才成果显著。在过去,由于山区县自然环境特殊,远离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才择业通常都会“避山而行”,在报考公务员过程中,山区县也通常只是被动地作为“保底选项”。但此次浙江省专项招录,却吸引了大量来自一二线城市高等院校的考生,则让人们深感惊喜和意外。
这个新现象释放了两个积极信号——这两个信号直观地体现为,一部分人才在择业时愿意主动地“回流”至山区县:
在宏观层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当我们迈上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愈发健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使得部分有条件的山区县空间、资源和人口,逐渐被现代化产业体系所激活,这些山区县也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供应链一个重要环节。
在微观层面,实施“八八战略”二十年之后,尤其是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以来,浙江省的省域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共同富裕示范区,成效逐渐凸显,即使是在山区县,公共产品供给也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不断地与大城市缩小差距。
当然,这个新现象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山区县新进干部的引育问题。针对这些年山区县招录的公务员,必须要在“引”之余,搭好“育”的平台。“引”和“育”必须高度统一,来自大城市和高等院校乃至高学历的干部才能留住,扎根,开花结果。
“育”的关键是,要让新进干部上好“下沉基层”这门必修课。只有通过实打实的基层锻炼和调查研究,这些新进干部才能褪去大城市和“象牙塔”的娇气傲气,才能深入地接触真实且完整的山区县,才能在直面问题的风浪和挑战中,找到自己“学有所用”的领域与方向,才能涵养出时刻准备见真章、见真招、见真效的求真务实的风气。
当然,吃不消的人可能会走,但这不失为把好队伍建设关的必要且有效的甄别和淘汰。事实上,相比资源充沛的大城市,山区县必须更为明确地树立“不养闲人”的用人方向。毕竟,山区县总体上还是底子薄、资源少,山区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面临的阻碍更多、更复杂。
今天,山区县不仅要着眼于引进人,还要着力于引对人;不能追求单纯的“引一个,有一个”,而是要追求“引一个,是一个”。因为唯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人才,才能驰骋于山川大泽,筑起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真正担负起推进共同富裕的重任。
对于这个话题,浙江大学校团委副书记(兼职)、能源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徐本涛也有话说:
曾经,走出大山是一代人逐梦的起点;而今,山区县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人才逐梦的舞台。
一方面,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山区县对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他们拿出满满的诚意,为这些新录用公务员提供了干事创业的舞台和生涯发展的机会,并用“传帮带”等措施对青年人才寄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厚望。在政府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这些青年人才得以在改革创新攻坚发展最前沿一线深度锤炼,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
另一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青年人才秉承“年轻人就是要自找苦吃”信念,把基层作为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舞台,他们的“下沉”和“扎根”,使厚重的中国乡土文化迸发出新活力。青年人才将理论知识优势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用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当地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推动山区县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把青年人才“引进来”是第一步,如何让青年人才在基层“留得住”“干得好”,如何锻造和延伸“引育用留”服务链条,如何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如何让山区县与青年人才这份双向奔赴“行稳致远”?需要山区县持续思考与探索……
欢迎大家转发并参与讨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