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浙江“蓝色循环”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潮新闻 记者 孙燕 陶韬 通讯员 李筱盼2023-10-31 08:06全网传播量835.8万
    00:00
    00:00

    昨天(10月31日)下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浙江省“蓝色循环”项目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该奖项是环保领域全球最高荣誉。

    微信图片_20231031154750.jpg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千米。2020年以来,浙江聚焦海洋塑料污染这一全球性的治理难题,会同台州市政府统筹谋划,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创新打造“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在浙江台州市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展至舟山、宁波等地的9个县(市、区)。

    通过搭建入海河口拦截、岸滩海湾保洁、船舶垃圾回收体系,浙江规范设置“小蓝之家”海洋垃圾收集点,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

    台州渔民郭文标是参与其中的一位渔民,也是海上救助队的一员。“我下海的时候,最怕渔网、绳子,在岸边最怕矿泉水瓶和泡沫,因为开船时怕螺旋桨被这些东西缠住,无法脱身救人,如果在岸边碰到这样的漂流物,人跳下去,根本无法游泳。”郭文标说,他一直想怎么样能清理掉海洋里的矿泉水泡沫,最后“小蓝之家”找到了他,让他参与到这样的一个项目里来,用矿泉水瓶换矿泉水。

    微信截图_20231031154551.png

    前端收集,后端则依托数字赋能,搭建物联网+区块链技术的闭环治理平台,实现海洋废弃物“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并生成追溯码,解决了海洋塑料溯源难、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

    最后,通过对海洋塑料再生利用的碳足迹标定,帮助出口企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打开了国际海洋塑料再利用的高端市场。

    据了解,品牌商以高于传统再生塑料约165%的价格进行采购回收,海洋垃圾变成了“海洋宝藏”,最终致力共享共富,推动运营企业、产业链企业、认证机构等多元主体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将海洋塑料交易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

    通过“蓝色循环”项目,参加一线收集人员捡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3分钱增加到2毛钱,产业溢价精准惠及弱势群体,治理的困境变成了共富的红利。

    通俗地讲,“蓝色循环”模式用“高收益”解决了“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了“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了“可持续”的问题,一举改变了以往政府担当治理主体、财政提供资金的治理模式,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

    截至目前,已有237家产业企业、1.02万艘船舶加入“蓝色循环”,沿海妇女、老人和渔民积极参与,参与人数达到6.18万人次。

    “蓝色循环”项目累计收集处理海洋废弃物1.09万吨,其中塑料废弃物2254吨,减少碳排放约2930吨,一线收集人员年增加收入约1.3万元,渔民获得超亿元绿色低息金融贷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