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与十三个科举落榜者的时空对话

潮新闻 记者 张瑾华2023-10-31 06:14全网传播量2302
00:00
00:00

徐海蛟1.jpg

徐海蛟。

甬城的秋天,街上的栾树快要红了,空气里有清爽的秋意。10月26日下午,十几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宁波作家徐海蛟新著《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研讨会由宁波市文联、鄞州区文联、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鄞州区作家协会承办。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是一部书写中国科举史上一群最牛“落榜者”群像的作品,徐海蛟选取了由唐至清近千年间13个科举落榜者作为这部书主角,他们同时又是中国文化史上高山仰止般的存在。全书23万字,以杜甫开篇,到李贺到温庭筠,再到姜夔、王冕、徐渭、张岱,以及金圣叹、蒲松龄,最后以吴敬梓作结。就像一个命运的暗示,因为吴敬梓是书写中国科举最深刻的作家之一,这部书就以中国的诗圣开篇,以吴敬梓作结。

在一个崇尚成功的年代,人们更乐于关注胜利者,徐海蛟为什么要将目光投向失意者?

“我用这部书中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来致敬‘失败者’”。徐海蛟说,“文学关注的往往是事物的背面。对于作家,‘低处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值得书写。”为“失败者”立传,为遭逢寒霜的生命立传,并探讨一个人在反复找不到出路时的选择,想必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

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本书责编熊丰介绍,该作品出版4个月以来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豆瓣网友更是打出了9.4的高分,有近1000名豆瓣网友表示想读这本书。她还说,《不朽的落魄》出版之后反响热烈,这本书还上了多个榜单,被东方甄选等多个平台大V选中,进行直播带货。

徐海蛟,现为宁波市鄞州区文联兼职副主席,鄞州区作家协会主席,是宁波80后作家的代表,持续写作多年,近年主攻散文。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三毛散文奖大奖、小十月文学奖金奖及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重要奖项。他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在各类纯文学期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著有《山河都记得》《故人在纸一方》《亲爱的笨蛋》《寒霜与玫瑰的道路》《此生有别》等14部书,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研讨会气氛真诚热烈,专家学者们就徐海蛟的历史散文著作《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展开了深刻的探讨,就作品立意、结构、取材方式,以及徐海蛟近年历史散文写作风格等发表了看法。

在研讨会的尾声,徐海蛟动情地说:“一场研讨会于作者来说是一种交代,好比我整出一件自觉满意的作品,或者我生了这个‘小儿子’还不自知把他带出来见见亲友。所以这是我向师友的报告,告诉大家我这些年做了什么,写了什么。其次一场研讨会还是一场专家的会诊。作为作者我既深感忐忑,又倍觉欣喜。我知道接受大家的真知灼见,接受更高的看法和更深刻的写作建议,或许能够帮助自己走出一个瓶颈期。让我的写作向上迈进一个台阶。”他还说,作为一名宁波人,是幸福的。

对于80后作家徐海蛟来说,这个下午是一次回顾,更是一个新的出发,他说:"千言万语还是一句话,我会继续写下去。"

以下是一些专家对这本书的解读和探讨——

徐海蛟5.jpg

研讨会现场。

【13个落榜者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说,徐海蛟从老中医的角度整体把脉,又用“西医”切片的方式把握写作角度,用小说的笔法来写,他的典型、细节的抓取这些都很到位,非常生动。“自古文章比高低,不在词句在立意”,徐海蛟的词句和立意都好。

陆春祥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落魄”又不是落魄,他们是成功者,只是另外一种成功者。“我昨天晚上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其实可以去写,同样写十个真正的落魄者,就是他的经历有可能比这些人更复杂,只是说我们不太找到,或者很难找到。这些人可能没有什么名气,在一个县里有一个小名气,就是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但是他考了五十年,最终也没有得到任何的东西。我觉得那种才是真正的失败者,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也很有故事,所以我们现在选择十三个虽然是落魄的,不成功者,其实他们是成功者,只是走另外一条路。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咏梅说:“我觉得他还是有像小说的讲述方法,我觉得他的结构是很用心的,陆老师说的切片式的写作,每个人物每一节都是殊途同归。看他的开头,他有很用心的选择,比方说我影响很深的蒲松龄,就是从他71岁开始,从他的高光时刻写起,但是他选择这个为开端,因为我们写小说的人很敏感,为什么他会选择这个片段来表达,正是因为这个高光时刻,使得我们在看到他后面44年科举的漫长历程里面唯一的亮点。我们后来看到一次次落榜的榜单的时候,你看前面的高光时刻是很有反差的,他写金圣叹是写他7岁的丢瓦片丢到井里,然后他就引发了伤感,其实对金圣叹也是有很多的补充,人物的性格和热性,包括写到李贺的这则也是。

黄咏梅还谈到了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其实是对我们‘小镇做题家’的,考试并不是唯一的出路。那个时候的文人,他们在这种困境里背后是有一群有情有义的朋友,我当时读了以后觉得很温暖,虽然他们落魄了,比如徐渭的那章,他入狱了但是不断有人去打捞他,就是因为他的才华让人感动,这在现实不太可能,在那个年代他的才华是让人珍惜和感动的,我看到这些感觉很久违,他写到徐渭有一个朋友跟他促膝长谈,不由我想到我们现在这种文学生态里,这样的情谊是否还有,我觉得虽不能说要复古回到那样的时代,但是这样的情谊可以给我们一些精神境界上的启示。”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评论家张晓玥认为,《不朽的落魄》对“落榜文人”的共性、个性做了非常好的刻画,抓住了中国文人背后更深层次的秘密。海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做了深度的文化思考,给我们展示了文人的形象,从文献到文学到文人,海蛟自己也有多副文学面孔,儿童文学、抒情散文、文化散文、历史散文,海蛟的写作是有文人气的,海蛟的文人气是五彩的。

“‘落榜文人’在中国漫长传统社会里,从隋代社会的科举,国家考试选拔人才,我们想一想耳熟能详的作家,其实没有科举之前差不多,作家也罢,艺术家也罢,画家也罢,就是他们的文艺工作,或者文艺创作其实不是他们的主业。他们的主业或者他正儿八经的事业都是做官,其实文学、文艺、艺术往往是他们的业余。这样的状态我们来看文艺史,整体上可以说是文人的闲情逸致,或者郁郁不得志的不平则鸣,这样的切口用科举来落地,在中国文学史,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最闪耀的时候,我们看到什么?在他们的共性,他们的个性,这个里面徐海蛟做了非常好的刻画。”张晓玥剖析道。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宁波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任茹文谈到,徐海蛟为什么要在这本书当中去分析、去辨析、去梳理不同的时代,是因为他想帮读者看清我们的时代。当一个作家抛弃他的时代,意味着他的作品会被读者远离。

“我每一次看到海蛟做读者分享的时候,他是很天真很坦率的,甚至带有文明的偏执,试图对社会当中每个个体有所帮助。”任茹文看到了这一点。

徐海蛟6.jpg

【可能的对话,和一本“可能之书”】

《不朽的落魄》,也可以说是徐海蛟站在今天,与古人,与历史中的那些落榜者进行的一次深入的,深沉的,饱含感情的对话。

浙江大学副教授、评论家陈力君认为,徐海蛟在试图用他的方式去撬动我们原来已经固定的历史观。他重视的是生命的个体,是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这个角度再返回到历史的语境中去探索,去平等地看待古人的生命价值。

《雨花》副主编、诗人育邦则说,这本书很诚恳,我们与古人是有隔阂的,我们的生命历程、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从唐朝和清朝跨越千年,很多片段徐海蛟写得真切又得体。他以这种诚挚真切的心灵来体察古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的人这一类的作品写多了,就没有了诚恳之心。而《不朽的落魄》处处闪耀着徐海蛟他自己的身影和他对古人的理解。

《上海文化》编辑,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诗人、评论家木叶认为,“这本书是‘失败之书’,也是‘可能之书’。德国的一个哲学家说“现代性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都是复数的”,用通俗的话来讲,你这个门被关闭了,可能会有另外的一个窗打开。古人叫做立德、立功、立言,你可能立功方面当官方面没有那么顺利,但是自己的德行感召一些人。这本书这些人都是在立言方面,他们有一个巨大的精神感召,这点特别有意思。

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评论家南志刚认为,这本书是很“讲究”的书,13个人跨度一直从唐代到清代,通过一些片段勾连起来,“落魄”这个词用得太好了。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人文知识分子落魄的一个纵剖面。从这些历史中洞悉了人文知识分子与时代,与社会,与人文传统的关系,反思了人文与政治、得意与失得、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很多问题,也看出来科举制度和人文知识分子的弊病。

小说家、评论家谢志强用四句话归纳这部作品——文化的视角、小说的笔法、诗人的情怀、儿童的趣味。13个文人像13面历史镜子,达成关联和共情。他说,我们读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注意什么呢?就是看这个作家怎么让历史的阳光照到当下,并且还要有交相辉映的感觉。在这本书中,以往和当下、人物和作家的关系中,有一点哲学意味。徐海蛟在表达的时候既融入融合,又超越超脱,各种关系的处理都不错。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