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黄咏梅。
10月28日,全国知名学者、作家和评论家相聚钱塘江畔,参加了由浙江财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一流学科、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黄咏梅小说创作研讨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浙江财经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楼胆群、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文学评论家张燕玲、江苏省作协副主席、《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浙江省特级专家、博导肖瑞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副主编、评论家崔庆蕾、《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评论家何同彬、《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评论家黄德海、《光明日报》记者、评论家傅逸尘、《文艺报》评论版副主编、评论家行超、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曹霞、小说家、《西湖》杂志主编吴玄、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奇佳、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南志刚、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晴飞等专家学者,以及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周保欣、赵顺宏、荆亚平、吴智斌、姚晓萍、王迅、操乐鹏、史婷婷、顾奕俊等教授汇聚一堂,对黄咏梅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探讨。
黄咏梅是中国当代70后实力派女作家。作为小说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黄咏梅的小说自成特色。她始终关注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关注普通人物,关注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命运。明人间之伦常,测人性之幽微,语言本乎自然,运笔本乎性情。黄咏梅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对人性和人心内部奥秘的把握,有着雕刻家般的清晰和准确,她擅于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开掘出时代和历史的真相;她的作品有着比历史更丰富、更真实、更具有细节性的“微观史学” 的写作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黄咏梅加盟浙江财经大学的一年多以来,不仅以她的创作实绩和所获得的各种文学奖项为学校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目前,她指导的学生,已经在省内外多家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获得文学奖项。
吴义勤。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在研讨会上致辞。他说,文学进校园在今天显得特别重要,现在传媒时代文学的阅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今天的文学可能最好的土壤还是在大学,文学最好的读者也在大学。因此,在今天的大学里营造一种文学的氛围,培养今天文学的读者,是每一个大学非常重要的人文使命,浙江财经大学引进作家黄咏梅是一种探索和贡献。
吴义勤认为,黄咏梅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个重要的作家,她的作品题材,关注的是平凡生活中的故事,她的文学性来自真正的日常生活,她的取材都是平凡世界的小人物。因此,没有什么英雄,也没有什么大起大合的情景,但是人间的烟火气、生活的底蕴非常丰厚。可以说她的写作是一种非常有温度的写作,这个温度一方面是我们生活中的温度,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普通人所遭遇的一切,她能够感受,提炼出文学性,来进行构思和表达。另一个方面是人性的温度,黄咏梅写作的一个基本的姿态是非常可贵的,就是对人有基本的同情和理解,她是有同理心的一种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有感同身受的理解。不是从道德化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的人生,而是从人性的角度、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她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察者、旁观者,而是跟每个笔下的人物有真正生命的联系和人性的联系。因此是贴心贴肺的,是贴着人物写,贴着生活写。这样的作品能够温暖人、打动人、感染人。
吴义勤说,黄咏梅的小说的叙事又是含蓄的,有韵味的,不是那种直白的写作,也不是那种主题先行的写作。她的很多中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是可以回味的东西很多。这是短篇小说艺术在今天发展特别需要的,包括《父亲的后视镜》《给猫留门》《跑风》,这一类短篇小说意义都是多维的,都不是简单的一个指向的小说,因此这一类作品体现了黄咏梅对文学的审美性和意义的深度化的追求。
黄咏梅在当代的作家里别具一格,她的基本风格是中性的,她没有那种叙事的偏执或者风格的偏执,而是能够以非常有效的方式进入我们生活的世界,以有效的方式打通文学跟读者心灵的共鸣和沟通。
研讨会上,行超和贾梦玮都提到,90年代日常生活叙事这个概念刚兴起或者最兴盛的时候,很多作家当时转向了日常生活的写作,大家会统一把这样一些写作称作是日常生活叙事,比如女作家情感经验、身体经验,包括有一些作品写9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氛围下的消费主义等等。从广泛意义来说,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但其实如果真正去做一个日常生活研究的话,会发现这种写作赋予日常生活价值或者什么意义是很匮乏的。而黄咏梅的小说,在当下是真正能够提炼出日常生活的精神,它的内在性的精神,它可阐释的美学价值也好,社会学价值也好,或者我们说它的历史意义等等,这是一个真正具有日常生活性的或者日常生活精神的一种写作。
来钱塘江畔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不少是国内优秀的研究黄咏梅的专家。正如吴义勤所说,黄咏梅的小说,只不过是一个标本,是一个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通过研讨黄咏梅,我们可以从更宽的维度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场、青年作家写作的很多问题,包括中国当代小说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以黄咏梅作为一个标本延伸开来探讨。
以下,潮新闻选取了四位专家的发言,让读者来多方面了解黄咏梅的小说世界——
张燕玲。
张燕玲|多维写作:一半的水是黄的,一半的水是清的
作为当代文学有代表性的70后作家,黄咏梅的作品有着较高的辨识度,一是她的小说品相稳定,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二是她的作品律动着时代与历史的回声,这源自她在平凡世界和小人物中开掘出时代与历史足音的文学自觉。她始终以悲悯而温暖的目光关注平凡世界里的小人物,沉静而精确地对宽阔的生活面和复杂的芸芸众生的细腻描述,那种穿越山河人烟的机锋闪烁和人性亮光,那种开垦平庸人性小奸小恶中的善意与人性之光,使她既充满自省精神,又能以山河人烟与历史和时代,当然也与自我建立一种关系,用作品建构起独特的理解现实、想象历史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我们知道文学现代性的核心是主体性的自觉,咏梅作品便是创作主体深入人世间发掘人性的幽明与裂变的瞬间,这种在平凡世界一点一点透出时代和历史足音的艺术自觉,在近年可谓日臻成熟,成名后创作的自由自在,那份对每一个人物和细节的了然于胸与贴心贴肺,既引人入胜,又精细绵密,充满智性、隐喻和张力。
新作《夜间暴走》《这个平凡的世界》一念之间或一念之差成为人物兜兜转转的日常与命运,呈现人世间的常态和普遍性,于是,日常与无常,情感与欲望,在作者流利的叙述,以及细腻精准的笔墨中,不断触碰着市井里琐碎又珍贵的人性真相,指向形而上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寻找,充满世俗的烟火气、生活的温度和时代气质。
咏梅的作品其实就像钱塘江潮看似平静,却潮中有潮,这种多维的丰富性也如她故乡鸳鸯江一样“水无常势”,既是温润的,也是险峻的;既泾渭分明,又圆融情暖。黄浊的浔江部分,一如她笔下浑然的俗世生活,泥沙俱下,藏污纳垢,却生机勃勃;清绿的桂江部分,又如她作品山河人烟中透出的精神守持,那是咏梅内心一直挺立的理想主义,深刻的洞察力和锐气是她作品的精神,是她笔下人物的尊严,哪怕再卑微、再平凡的生命,都像清澈的漓江水,有洁净的尊严和精神,哪怕一点点;然后这些人物浩浩荡荡地汇成一江两色的鸳鸯江、西江,流向珠江,流向大洋,流向世界。关于鸳鸯江的文学地理与艺术想象在咏梅的多维视野里,颇有意味。
贾梦玮。
贾梦玮|他者写作:展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丰富性
黄咏梅是70后作家,以年代划分、代际划分的作家始于96年前后,当年搭顺风车的女作家很多,以新一代文学观,以花边新闻,以自我暴露的写作来赢得吸引了一批70后作家。但是咏梅没有搭这个顺风车,她从来没有发表任何新一代观点,也没有种种自我的书写。咏梅以她扎实的作品很好的履行了文学的常识,她这几年已经以她常识的文学书写,她的《父亲的后视镜》、《负一层》、《一本正经》已经成为新世纪文学的名片。
最重要的是她创作的小说世界,赋予了人物和故事应有的厚度、灵性和丰富性,实现了文学意义上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在黄咏梅的小说世界当中,人物性格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交流互往有时看起来是对立的,但更多是相互促成的,甚至是带有自娱性和自洽性的,既不是完全面目狰狞,也不是温情脉脉。面目狰狞和温情脉脉是很多作家表现的两个方向,但是黄咏梅出色的文字、文学才华,体现在对于人性的体悟和描述之上,是文学意义上真正的深度理解,具有启迪性质独特的力量和令人信服的雄辩力。
她的日常性写作,包括她的自我期许,因为过去小说这种惊奇性的描述是很多的,日常性书作是当今小说家努力的一个方向,过去日常性书写也是常识,但今天种种号召之下,日常性书写也是一种难度。日常生活背后惊人的真相,人的种种执着和疏离,被黄咏梅表现得令人信服。
黄咏梅小说的厚度,我想主要是来自于此,她自己的理想跟她的小说实践之间,我觉得是达成了某种同一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黄咏梅是一种他者的写作,因为对于70后女作家来说,自传体甚至是自我暴露的写作是常见的,黄咏梅的小说极少自传体,基本上是他者写作。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各个带着生活过往的各种小人物,在黄咏梅笔下都是主人公。文学的魅力,每个他者都可以是作家自己,也可能是读者自己,这是文学非常独特的魅力,而且可以让作家、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一点黄咏梅是做到了。
咏梅这种建立在刚才这两点基础上所带来的丰富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很多女作家的作品看多了之后,会有重复感、单调感,看一篇很过瘾,看多了就麻木了。所以,咏梅的文学带有非常难能可贵的丰富性。
黄德海。
黄德海|关键词:巧思、意象、日常生活的盛开时刻
我说三个点,一个是黄咏梅的小说有很多巧思,以小说的名字为例,比如《睡莲失眠》,睡莲怎么会失眠呢?《父亲的后视镜》,把一个开卡车的父亲,他倒着走,就把后视镜两个形象结合起来了。包括《走甜》,咖啡叫走甜,包括《暖死亡》,这其实是一个巧思,这个巧思最后关联出来一个黄咏梅小说另外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她的小说里有意象。比如《小姨》结尾,“小姨”模仿一个德拉克洛瓦式的《引导民众的自由女神》,那个形象出来以后,如果你心里有一个原始的版本,会觉得这个形象特别富有刺激性。包括最近的《昙花现》,昙花展现过程其实是5个小时,从开放到凋落。但是因为剪的视频,1分钟就把5小时的时间放了一遍,其实这种情况下真的变成了昙花一现,因此有这个意象。另外,《这个平凡的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领导为了方便他女儿就修了一条路,他在任上的时候这条路不停地有人修,到了最后没人管了,他们只好自己管,就修修补补,这条路显得斑斑驳驳。它最后变成了一个意象,呈现以后小说特别饱满。
第三点,我认为她书写的是日常生活的盛开时刻。它不止是一个日常生活,她把日常生活里所有的细节拆开以后,累积的能量,最后推到一个高潮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日常生活忽然盛开了。而这个盛开的时刻既包含我们日常生活的皱褶和暗影,也偶尔会透出微微的光亮来。她的小说写的是一个生活微温的情况,不是沸腾的,但也不是凉的,好像略略高于我们日常感知的情况,高于我们对生活温度的体察,多了那么一点点,形成一个微光的形状,尤其是在《昙花现》里,黄咏梅试着把这个时代的变迁慢慢的融进这个微光的形状里,不是以时代的强硬划分为主,而是在日常生活里一点点带进来以后,我们发现这个社会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这是这两年黄咏梅写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她过去不大有时代性在里边,而现在她慢慢进入了。
曹霞。
曹霞|时间拓片:一种代际之间的对话或对望
谈一下黄咏梅今年发表的小说。先说《昙花现》,我认为真正驱使她把爱情故事朝向历史深处去进行回溯并且打开的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时间,她对时间的处理是一个拓片,就是那种繁复、斑驳、迷离。这种效果怎么样呈现出来的呢?因为妈妈年轻时是样板戏的演员,所以里面有一种现实和过去的交错,生活和舞台的交错,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对照,这些女演员在现实当中的婚姻各有各的幸或不幸,但是她们在舞台上的造型不断会滑出舞台的演出现场,那种眉眼是特别浓烈的那样一种美学,可是她们在生活当中又完全回归了自己很平凡甚至很平庸的状态。所以这种历史的荣耀与辉煌,都风化为了一种造型,甚至是一种冗余。
《夜间暴走》,这个小说里面写到了三代人,三代人是老腆、应敏和秦烨夫妇,还有他们的儿子。还有小说开头,年轻的女孩看到有人跌倒,就给物业打电话,这里涉及一种品格、勇敢、道义、责任。这样一个品质其实是我们现在很稀缺甚至是匮乏的。咏梅这篇小说,我认为是这几年她写的最好的,不仅仅是有一个很深的对于时代的观察和思考,而且她的叙事技法有一种跟以前很不一样的面向,很有一点门罗的风采。这个小说我也看到了黄咏梅小说的追求,有很巧妙的藏和露,甚至在水面上露出来的冰山,有时候只有那么一点点。所以这个小说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读到底,并且在读的时候不能够游离,你看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咏梅要去写这种?我们去思考勇敢的匮乏、勇敢的丧失?其实这里面有一种对时代很深的思考,以及包括对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反思。我这几年看她的小说有一个很鲜明的印象,她在叙事上,我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有一种代际之间的对话或者叫对望,这应该是从《小姨》开始,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写长辈的故事,就是我作为一个小女孩见证着小姨的生活、爱情和她最后的发疯,背后我们都看出来了,背后它隐藏着一个时代的创伤。类似于这样的写作,还有《翻樯》、《给猫留门》、《献给克里斯蒂的一支歌》,还有一篇小说叫《金石》,都属于这一类。通过代际之间的对话、对望,她要干什么?抵抗遗忘,记住历史。大家也知道,评论界对于70后的评价,就是说你们这一代人没有历史,不会写历史,但我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书写历史的方式,70后该怎么做?我们可以把黄咏梅作为一个样本,要讨论的更多的是一代人的写作问题,或者更年轻一代写作的问题。
我想我们可以这么去思考,如果我们认同那些评论界长辈说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大历史,那是我们无法修改的,那么我们有没有一种自己独特的方法和路径,去呈现那样的历史?如果我们不呈现,不把那些经验传递下去,不作为一个历史的中间物去完成自己的责任,这些历史很可能被遗忘。所以我想咏梅可能有这样一种担当意识或者叙事的自觉,就是我们必须去承担起书写我们这一代人书写历史的责任。
与会者合影。
更多专家观点:日常生活的审美构建
与会专家从黄咏梅小说创作的巧思、意象、诗性、力量、隐喻、历史感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肖瑞峰认为,黄咏梅的小说能将普世价值和醒世意义融入寻常人和寻常事中,她的作品心思缜密,文脉绵密,给人一种人淡如菊的阅读体验。
吴玄认为,黄咏梅的小说创作是区别于一般的故事和人物小说,应归为意象小说,并溯源现代中外意象小说的发展,在作品分析与比较中阐述黄咏梅意象小说是诗与小说的深度融合。
崔庆蕾认为黄咏梅的小说有非常客观理性的情感态度,能够看到她的小说当中不断展示了时代洪流很多细节和皱褶,展示人的精神困境,但是始终有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和立场,重在呈现而非提供一种判断。
何同彬指出黄咏梅小说有一种独特的写作魅力,能够直观的体现出天真和感伤,尤其是将感伤反思性的层面呈现出来,其作品中视角的多维性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傅逸尘观察到黄咏梅小说在温情、诗意的表达之下,潜藏着作家深刻的思辨力、爆发力、超越力,她的作品提供了一种值得尊重、珍视的价值观以及对于现实世界具有建设性的文学伦理。
行超通过“70后”作家写作的比较,发现黄咏梅对日常生活审视与反思的距离感,认为她的小说是真正具有日常生活精神的一种写作。
张晓玥指出黄咏梅小说具有浓厚的城市气息、日常美学、独到的女性书写、连续的时间维度、从容舒卷的风格等特点。
王晴飞感受到黄咏梅的小说里有庞大又成体系性的精微的隐喻,而且这种隐喻虚实相生。
荆亚平以气味为关键词,探讨气味如何在黄咏梅小说中起推动甚至扭转情节的作用。
赵顺宏认为黄咏梅小说写出了时代转变中人物、生活的冗余状态,体现了一种具有生命史、心灵史的作家历史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