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痛风发作时常常会出现关节处的严重红肿、疼痛等情况,难以忍受。相比肉眼可见的痛楚,长期高尿酸还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病时却“默默无闻”,它就是——痛风性肾病,如果不重视,可能会有大麻烦!
刘先生今年59岁,平日里爱就着海鲜喝些小酒,对动物内脏也是情有独钟。长期的“放纵式”饮食习惯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15年前某天的半夜,刘先生被突发的左脚趾关节疼痛惊醒,疼痛处还伴有明显发红和肿胀。半梦半醒一夜,第二天一早刘先生便前往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高尿酸导致的痛风,建议他改变饮食习惯。用药后几天刘先生的症状就消失了,他自觉身体无碍,又开始喝酒,没有足够重视。
此后十年间,刘先生的痛风每年都会发作一至两次,他逐渐习以为常,每次发作时就自己找些止痛药吃,完全没有把这个毛病放在心上,也从未想过接受规范治疗。
三年前,刘先生因双下肢水肿并伴有少量泡沫尿到宁波市第二医院肾内科就诊,经过检查,他的尿酸和肌酐均已超常人一倍之多,考虑为痛风性肾病,接诊医生建议他控制尿酸并定期到肾内科门诊随访。然而此时的刘先生仍未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饮食上依旧未控制,后续也并未按时来院复诊。
2个月前,刘先生因呕吐伴乏力急诊入院。这一次,他被诊断为痛风性肾病导致的尿毒症伴高钾血症,需要立刻住院并接受维持性透析治疗。
15年光景,三次到院就诊,却硬是将疾病拖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刘先生很懊悔,我们也觉得很痛心。”宁波市第二医院肾病中心主任罗群主任医师说,临床上像刘先生这样得了痛风后因不重视耽误治疗的病人不在少数,说到底还是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如果能在发病后的15年间及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或接受规范治疗,可以有效延缓疾病的进展,降低进入尿毒症的风险。
为了控制高尿酸,避免痛风性肾病,罗群建议痛风患者做到以下几点:
一、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避免高嘌呤食物,如肝、肾、心、脑等动物内脏,高果糖谷物糖浆的饮料或食物;限制中嘌呤食物,如猪肉、牛肉、羊肉、富含嘌呤的海鲜、糖、甜点、盐(包括酱油和卤汁)、酒精(尤其是啤酒,也包括白酒)等;建议食用低嘌呤食物如低脂牛奶、鸡蛋、面、米及低嘌呤的瓜果蔬菜;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3000ml。适当进行有氧运动,控制体重。
二、降尿酸治疗,碱化尿液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尿酸药有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如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碱化尿液可抑制尿酸结石的形成,同时可使尿酸结石溶解,尽可能维持尿PH在6.2-6.9,常用碱化尿液措施有:进食碱性食物,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片。
三、定期复查尿酸,有效控制痛风发作。
定期复查尿酸,控制高尿酸血症。如有痛风发作,需积极规范治疗,避免自行服用药物。预防痛风性肾病,定期复查尿蛋白、肾功能和泌尿系超声检查等。
科普多一点
痛风性肾病到底是什么疾病?
痛风性肾病又叫慢性尿酸性肾病,是一种因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伤,一般多见于患痛风10年以上的痛风患者,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的高低及持续时间有关,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夜尿增多、泡沫尿、腰痛、下肢浮肿、尿酸升高等,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甚至发展成尿毒症。已出现痛风性肾病的患者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因痛风性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损伤的患者,要及早接受针对性治疗,以保护肾功能,避免终末期肾病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