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有风来丨今天,走近一个和华罗庚、陈景润齐名的数学家

    潮新闻 记者 林晓晖 实习生 叶子2023-10-26 12:51全网传播量11万
    00:00
    00:00

    点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官网,网站首页仍是表示哀悼的黑白色——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杨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乐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有些陌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科学春天”里,他是华罗庚、陈景润、张广厚等一起跻身中国数学界的标杆式人物。

    搜狗截图20231026200321.png

    杨乐院士,图源网络

    在那个年代,这位科学界的偶像有多火呢?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文林曾回忆,当年出差时自己拿着有数学所落款的介绍信去住旅店,都会得到服务员追星般激动的询问:“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的那个数学所吗?”而现如今,在网络上搜索“杨乐”,条目并不太多,5年前出版的《数海沧桑——杨乐访谈录》成为唯一一本他留下的传记书。

    所以,我们试图拾起散落的关于他的回忆,即便不懂他发现的数学定理如何新颖深刻,但作为普通人,却也时时能从老先生和数学的故事中,找到关于这门基础学科的又一重理解,找到属于关于属于自己理想实现的答案。

    01

    回看这为数学泰斗的一生,似乎永远有着为数学事业冲锋陷阵的赤子之心。

    年少时期,杨乐便很喜欢数学,常常在课堂之间的短暂空隙即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习题,还常常因为“不过瘾”去寻找哥哥姐姐留下的数学参考书。

    上高中时,杨乐发现数学中很多定理都是以外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难道中国人就没资格吗?他暗下决心:有一天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数学定理。朝着理想目标,少年开始奔跑。

    有人曾经提问,中学期间做了多少数学题?杨乐没有专门统计过,“但肯定过万了”。

    6年后,他如愿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熊庆来先生门下的研究生,也很自然地成为了华罗庚、陈省身、钱三强、赵九章等大师的同门师弟。

    微信图片_20231026190429.jpg

    张广厚与杨乐(右)正在讨论,图源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

    杨乐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在物质条件都并不发达的当年,做科研的艰难的可想而知,但是对杨乐而言,只要有一支笔、一张纸,就能遁入演算推理的奥秘宇宙。

    在数学圈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细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关村整个楼里的人都跑出去住地震棚,只有杨乐待在楼里沉浸于他的研究中。杨乐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研究岁月:那段时间,为了挤出时间全身心投入研究,他会在下班路上的路边摊买些堆菜,都不用费时间烹炒,凉拌了配碗米饭就是一顿饭……

    时间最后给出了答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杨乐和同事张广厚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一研究成果,被命名为“杨—张定理”。

    中国人的名字终于写在了数学书上。

    杨乐,也成了那一代人的偶像。1977年,他的研究成果登上全国各大报纸的头版;1980年,41岁的他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

    杨乐从不是一个张扬的人,他始终低调温和地前进,直到轻舟已过万重山。悠悠岁月远去,彼时的困顿或荣光皆已成为过去式,老先生在中国数学事业改革和发展史册上写下的几行,已足够浓墨重彩。

    02

    读到这位数学家的故事,重新拉近了我与“数学”这门学科的距离。

    对于我们来说,提到“数学”,也许会想到稚童们初次报出“1、2、3……”的时刻,想到小学的奥数课的绞尽脑汁,想到高中数学卷上常常“放弃”的最后一题。

    数学似乎更多地被当作一门考试的学科,在无数次出题与应答的过程中,我们总觉得它是需要套路式的解法,或者是天赋异禀才能驾驭的学科。

    但杨乐所描绘的数学,给了我们另一种对于数学的认知——有艺术感、有威力。

    VCG211303057062.jpg

    数学之美,图源视觉中国

    杨乐上中学时,学校新添了代数与平面几何两门课程。代数课里,只要设未知数便可以列成代数方程,小学算术中需要绕来绕去的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变得简单而规范,杨乐一下感受到了“代数的威力”。仔细回想,在日常生活的诸多时刻,我们都会感受到这股“威力”,多少个遇到复杂计算情况的时刻,我们都不自觉地设一个“未知数”,简单的代数方程就能帮迅速解决问题。

    还有极具艺术之美的数学几何,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是黄金分割的传世之作,广州电视塔的单页双曲面,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黄金分割比……这些都在更深的尺度上遵循着数学的美感。就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03

    杨乐在北京邮电大学做学术报告,图源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官网

    任何一项科研事业,都是炬火相传、前赴后继的漫漫征程。

    杨乐的讣告中写道:“杨乐是中国数学界的一个领袖,对中国数学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是一个时代的楷模,指引和鼓舞着几代青年投身科学。 ”

    在他卓著的科研贡献之外,我们也看到在他身后,许许多多青少年循着足迹走上了数学之路。

    1978年,数学所恢复招收研究生,招收人数27人,报名人数却高达1500多人,大多是冲着杨乐、张广厚、陈景润三人而来。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乔建永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他的志愿清一色填的是数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也是在这一年进入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数学。

    1996年,杨乐与丘成桐合作设立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努力培养更多年轻的数学研究型人才。田野就是被吸引前来的年轻人之一,后来成为中国数论领域继陈景润之后最优秀的学者之一的他多次回忆,“晨兴数学中心是我的‘数学乐园’,杨先生是数学乐园里的‘定海神针’”。

    就在五年前,将近耄耋之年杨乐老先生还应邀为北京邮电大学师生做主题为《学好数学,走上研究之路》的学术报告。在又一批年轻的学子面前,他郑重地说:“任何有价值的成果都不是轻而易举与一帆风顺的,所以要有坚强的毅力,要百折不挠、刻苦攻关。”

    我们或许很难有机会用上老先生的“函数值分布论”,但是这些闪光的精神品质,激励人心的故事会陪伴着更多人前行,在那片属于自己的人生旷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