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05位青年艺术家的转折点

上观新闻 诸葛漪2023-10-24 09:09全网传播量216.2万
00:00
00:00

晚上10点半,编导、演员郑杰结束《训诫三则·山月》排练。作为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作品,该剧10月28日将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首演。2017年,郑杰创作的《寂静之上》入选艺术节扶青计划,“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没有它,就没有现在的《训诫三则·山月》。”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今年迎来十周年。10月23日,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介绍,迄今为止105位青年艺术家获得委约,创作89部作品,其中15部委约作品28次前往1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及线上展映,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理念和创新姿态。

城市文化艺术的未来在于青年

10月20日、21日,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Pangósmos Collective团队在上戏新实验空间推出扶青计划委约作品《开天记》。首演结束,制作人俞海韵带领新加坡作曲家,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波兰、芬兰演奏家逛长乐路,“这就是上海,通往每个方向的路都有未知惊喜,乐趣无穷。”

去年俞海韵遇到新加坡作曲家时,《开天记》已初具雏形。这个源自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的音乐作品,让8个国家年轻人心有戚戚焉,于是有了Pangósmos Collective团队,报名参加扶青计划。

“《开天记》不只讲述一个具体的神话,更多代表当代青年对神话、对世界的解读。”进入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攻读艺术管理硕士学位前,俞海韵在第一届扶青计划当过实习生,“回到艺术节就像回家,熟悉又奇妙。”

十年前,俞海韵欢迎艺术家参与扶青计划,十年后,她成了扶青计划扶持的艺术家,“第一届扶青计划作品局限于上话黑匣子剧场,如今作品展演遍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今潮8弄美术新空间等,展期长达一个月。”

今年,扶青计划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艺术家进行作品招募,收到国内21个省市及英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地区313个申报项目。8部舞台艺术委约作品和两个视觉艺术项目从中脱颖而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时隔三年,扶青计划暨青年创想周让大家相聚在一起,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事情。城市文化艺术的未来在于青年,没有青年,生命力难以为继。”

10月23日,“十年至新,未来可期”扶青计划十周年论坛上,扶青计划艺委会主席谭盾表达了与黄昌勇类似的看法,“与其说是支持年轻人实现梦想,更多的是我们的未来需要他们。如果没有年轻人的创作,未来不称其为未来。”

扶青计划十周年特别委约作品《彼岸5.0》主创秦毅和徐志博是往届扶青计划委约艺术家,“在扶青计划中,我和很多艺术家度过美好时光,一起成长。”秦毅说,今年《彼岸5.0》思考科技对人类更好的用处。李海渊、邵凌霜创作的《从天而降》借由末世寓言探讨关于生命的思辨,作品从雏形起得到扶青计划资金、宣传支持,“被看到就是幸运,越努力越幸运。” 李海渊说。

朱燕鸣和王婉娜通过越剧影像剧场《微神/Vision》向老舍同名小说致敬,“申报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扶青计划创作者注重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艺术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视角的独特性。”

自己和自己挣扎、斗争、谈判

10月21日艺术节交易会首日,《训诫三则·山月》作为推介演出亮相。走下台,郑杰被同行围住,“《训诫三则·山月》只有10分钟亮相,没想到大家都看懂了我想表达的意思。”《训诫三则·山月》改编自唐代传奇小说《人虎传》,讲述一个人变成老虎的故事。郑杰从传统文化寻找灵感,展现东方美学背景中的离奇故事与小人物,“观众可以把《训诫三则·山月》解读为中国的《变形记》。”

2017年郑杰凭借《寂静之上》入选扶青计划,彼时他正思考是否继续做演员,“当生存、社会压力等问题袭来,人会迷茫。”《寂静之上》入选扶青计划,继而亮相墨尔本维多利亚多元艺术节。郑杰眼前的路突然清晰了,“我要一直跳下去。”

今年艺术节参演剧目、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导演王亚彬也是扶青计划老朋友。2015年,王亚彬自编、自导、自演舞剧《青衣》作为扶青计划委约剧目,在马兰花剧场首演,“年轻人有创意是很好的开始,但得把创意变成现实,否则等于零。创意变成作品,还得与观众见面,在不断演出中获得生存能量。”扶青计划为《青衣》安排表演场地,邀请评论家观看演出,为新人新作搭建平台。王亚彬特别提到,“艺术节集交易会与演出于一体,看完推介会,有兴趣的演艺机构可以直接来现场看整场演出。”

像《青衣》一样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还有很多。2015年扶青计划委约作品、赵梁舞蹈剧场《双下山》以戏中戏呈现昆曲《思凡》《下山》,10月23日亮相乌镇戏剧节。音乐家常石磊、金承志,舞蹈家唐诗逸都曾在扶青计划绽放创作光芒。

今年扶青计划中,知名青年导演赵淼作品《右之左》入选,以肢体表演方式探讨现代人关系。每年来艺术节,赵淼都会与上戏扶青计划暨青创周海报拍合影,“我感受到艺术节的呵护,最好的是,它又没有那么过度关照我们,让我们可以埋在排练场,自己和自己挣扎、斗争、谈判。”

“今年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扶青计划,因为明年超龄了。”10月23日,赵淼在上戏感慨,“十年了,我还想和最年轻的观众对话,校园里的年轻人是最犀利的,我们需要回到这里,看到他们,也看到我们自己。”

美国纽约亚洲协会文化和外交总监瑞秋·库珀在观看扶青计划工作坊后曾表示,“创作有时成功,有时失败。其实失败是很好的体验,因为如果不尝试,你将一无所获,这也是扶青计划最激励人心的魅力所在。”

保持年轻人的个性,不追求第二个“我们”

《开天记》有大段基于现场实时交互电子乐的即兴演奏,扶青计划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强斌一直关心如何呈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的演出剧场只提供双声道设备,无法完全展现《开天记》中混沌宇宙里的力量纠缠。陈强斌老师看了我们的技术清单后,特别理解我们的想法。清单很复杂,用了10个喇叭8个声道,扶青计划为我们找的舞台音响很好,让《开天记》第一次实现8声道呈现。”俞海韵说。

谭盾、李六乙、田沁鑫、郭文景、王媛媛、韩江……名家们在扶青平台与青年创作者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郑杰说,“导师王媛媛给了我特别多的勇气,肯定我、支持我。”赵淼记得,“2013年在北京北四环,谭盾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做即兴工作坊。”

扶青计划评委黄豆豆曾分享指导心得,“要帮他们梳理大方向,同时保持艺术个性、风格。不是让年轻编舞者成为第二个‘我们’,而是要帮助他们去发现更新的自己。常提醒自己,不能把我的观念强加给他们。”

10月23日,导演马俊丰回忆,“我最开始做商业喜剧,受到很多观众追捧,但是它似乎始终没办法满足我内心深处的表达欲望。”扶青计划让马俊丰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可以去做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

2015年马俊丰执导朝闻道》登上扶青计划舞台,该剧灵感来自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同名作品,将现场音乐表演与多维交互平台结合。除了制作资金、表演场地,扶青计划还为马俊丰牵线搭桥,寻找演出需要的音乐人、交互软件程序员。

“只要创意三观正,扶青计划不干涉创作。但这不代表对作品不闻不问,相反,每个创作节点,扶青计划都会联系专家为项目把脉。”答辩结束那天,马俊丰在机场遇到扶青计划评委田沁鑫,“她给我分享创作理念,坚定了我斩断商业喜剧的路。扶青计划后,我真正面对内心想表达的东西,有了《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以及两季《繁花》。”

“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开启第二个十年之际,李明希望聚拢更多社会支持,共同打造观察青年创作、关心未来艺术的创新样本。“十年探索、十载积累。未来艺术节将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姿态,发掘‘被隐藏’的艺术新力量,以更成熟的机制、更周全的服务,为青年艺术人才铺就走向广阔世界的道路。” 

(原标题:上海有“艺” | 105位青年艺术家的转折点)


赵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