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艺考”季的临近,各省纷纷根据教育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文件精神,出台2024年度艺考相关政策,其中令人关注的变化是,大幅度减少校考数量。
在2022年10月31日教育部发布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合理安排艺术类专业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对社会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应予以调减或停止招生。对于美术学类和设计学类专业,除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含部分艺术类本科专业参照执行的少数高校)外,高校不再组织校考。
实际上,在2021年9月16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中已提出:从2021年开始推进相关改革工作,到2024年,基本建立以统一高考为基础、省级专业考试为主体,依据高考文化成绩、专业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制度。
艺术类校考原本是各专业美术院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侧重与需求,选拔相关美术人才的有效途径,并作为统考的一种选拔补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不断显现。比如校考的试题泄露与阅卷不公,劳民伤财与秩序混乱,裙带关系与近亲繁殖等等。
艺改的初衷是为了满足绝大多数考生的需求,让考生减少长途奔波,避免在各高校间“连轴转”,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节省大量精力和开支;同时遏制校考乱象的情况,保证公平公正性。
然而,“一锤定音”的统一艺考,对考生来说,考生不再有补救机会,在备战艺考的同时,需加强文化课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课分数,无形中增加了竞争压力;考官在面对高强度的阅卷工作,因视觉疲劳而增加误判率,也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优秀苗子;更重要的是,在统一化的要求之下,学科的差异性难以平衡,全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院系在选拔人才时,很难根据自身的侧重需求进行选择,这亦将对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个性化教学提出更大挑战。
为此,有老师建议,对于目标方向一致、针对性较强的一流艺术高校,可通过建立跨省校际联考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容许在统考的基础上,针对学科特色进行个性化尝试,以此打破同质化的统考格局,真正为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招纳英才,这或许是条可试之路。而更需要关注的是,艺术统考不同于学科类试题,选拔标准和评委眼光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公正,这是值得商榷的。
专家观点(节选)
刘德龙(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当前的艺术省统考模式具有较强便利性和可操作性,适合大多数学生,但对于优秀学生的辨析度不够;大一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艺术学科的多样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压缩了一流高校选择合适学生的空间;抑制了一流创造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束新水(安徽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
省统考的改革对考生来说,减轻了大家参加校考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但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一场考试决定最终成绩,所以也要求考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专业水平的发挥,从容面对,不紧张、不怯场,试卷上所呈现的都将展现出考生对专业的态度。
陈磊(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师):
纯粹艺术追求的美术学类,其相关专业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实验艺术等是应该组织校考的,建议恢复原初校考设置之初的邮寄作品初选、现场绘画与线下面试的方法,既要公平、公正,又要不拘一格,选拔天赋较好、基础扎实、修养全面的学生从事纯艺道路的发展;偏重应用研究的设计学类,其相关专业如视觉传达设计、建筑环艺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无需组织校考;具有总结优势的艺术学(理论)类,其相关专业如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等,无需组织校考。
左赛男(西南大学教师):
从高校扩招政策开始至今,据统计,全国除单独的美术院校外还有1700多所大学,其中95%以上都开设了美术专业。这意味着直至2023年,117万美术考生比学文理科的考生考入大学的机会比率还要高。于是乎一部分学生因为文化课不理想,觉得学美术是一条用一两年时间的考前美术特训通往大学的不错捷径,从而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考前培训机构中。
在数字化时代变革之下,我们还在延续50年前的艺术选拔方式是否合理?虽然校考已经在题目上增加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量,但是如果取消了校考那么在统考中是否也能适当调整考试内容与形式,从而真正选拔出有艺术理想、天赋与未来可期的艺术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叶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