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季节交替之时,早晚温差较大,也是面瘫的高发季节。面瘫,俗称口眼歪斜,也称口僻,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常表现为患侧口角歪斜、讲话漏风等。
徐女士(化名)今年23岁,却已有过2次面瘫病史,近期她再次发病。
来源:视觉中国
“右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无法抬眉,眼闭不全,鼓腮时漏气,口角向左侧歪斜。”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宁波市北仑区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接诊医生俞臻赟详细评估了徐女士的情况,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断为口僻,风痰入络证。俞医生分析,徐女士素体禀赋不足,平时又喜欢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其属于脾虚湿困体质,皮肤腠理疏松,容易受邪得病。秋季寒风骤起,风属于阳邪,容易侵袭阳位,人的头面部首当其冲,再加上徐女士形盛气衰,痰湿素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这才导致她第三次出现口眼歪斜等症状。
周围性面瘫,也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贝尔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一般症状是一侧面部口眼歪斜,但没有四肢症状,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对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俞臻赟医生将徐女士收治入院,住院治疗期间,除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以抗炎消肿、活血通络、营养神经外,还要求她积极配合针灸治疗。
治疗中,北仑区中医院供图
考虑到患者的身体情况,俞医生减少传统取穴数量,配合腹针治疗。“腹针即在腹部特定穴位取穴针刺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治疗方法,特点是进针浅,刺激轻,无针感,无痛感。每日治疗一次。”一周后,患者出院,继续隔日一次接受门诊治疗,以局部针刺加电针治疗为主,加强刺激,面瘫的情况得以改善。
如何预防面瘫?俞医生提醒,面瘫在气温骤降时更易发作。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需根据四季季节变化调整合理的膳食及作息起居规律,提高自身免疫力和体质,避免外邪入侵。
一、慎饮食。适当多饮水,适量进食水果补充维生素,少吃油腻刺激性食物。
二、避风寒。吹冷风、受冷水刺激是最常见致病因素。因此要避免空调、风扇直吹。尤其注意在户外乘凉、洗浴、饮酒时不要让风长时间直接吹头面、耳后区。
三、调起居,畅情志。少看电视、电脑,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压力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过度焦虑,避免熬夜。
四、勤锻炼。早晨、傍晚时候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体育项目,增强身体抵抗力。
另外,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平时可使用中药、针灸等方法平衡阴阳,防止外邪入侵。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