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秀洲隆重举办“城乡融合 共富共美”秀洲农民画跨越发展40年暨第二届中国农民画小镇绘画作品邀请展开幕式,通过表彰秀洲农民画跨越发展40年突出贡献人物、优秀农民画作者和农民画绘画作品邀请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民画的发展与繁荣,促进文化交流,更好地保护、传承民间绘画非物质文化遗产。
秀洲农民画怎样走过40年?“农民”加“艺术”,碰撞在一起,迸发出了什么样的火花?农民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种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从秀洲农民画走过的40年历程,来一窥农民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秀洲农民画的始创是1983年3月。嘉兴郊区的9位农村青年,只是因为与美术沾点边,而被文化馆选中,参加全国农民画展创作培训班。这些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青年,半个月内每人完成了两幅水粉画。尔后,又回乡继续脸朝泥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消息传来,居然在全国首届全国农民画展上,拿了金奖。
受此鼓舞,秀洲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网罗绣娘、灶画师、木匠甚至普通村民,让他们都来画画,还年年举办农民画培训。
从那时起,秀洲农民画的“艺术爆发力”就被引燃了——
1987年,28幅郊区农民画作品入选中国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并赴美国蒙大拿州展出,这是郊区农民画第一次大批量出国展览;
同年4月,40多名农民创作的110幅作品首次在中央美术院展出;
同年12月,秀洲区政府决定设立嘉兴农民画新花奖;
1988年秀洲区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1995年,秀洲区为解决农民画长期无创作基地、无作品陈列馆问题,在全省立项建设第一座“农民画陈列馆”;2001年,秀洲区举办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建成启用;
2004年,秀洲农民画更是“一飞冲天”,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绘画画乡建设成果展与第二届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同时举行,成为新世纪中国农民画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
40年来,农民画作者从9人到成百上千,从村小学的孩童到古稀老者。这些农民画作者中,有2000多幅次入选全国各种展览、被国内外收藏、在《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还有不少在美、德、法、英、日本、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的艺术殿堂展出。
兴起,也许是源于意外捧得大奖的刺激,但40年发展壮大历程却呈现出清晰的逻辑。
从未脱离乡土本色,当列第一位。
南湖菱闻名于世,于是,播种、编菱、种菱、采摘、浆菱,都被农名画家记录在画里;养蚕十分兴盛,于是,农民画家就用画笔告诉大家养蚕、做丝、织布的种种。
养鸡喂猪、跳芦笙、打糍粑、抓鱼、婚丧嫁娶、乡风乡俗……乡村生活中的人、物、事,是农民画永远的主角。表达上,也没什么“高大上”的构图与透视,用的都是最自然的手法。
但是,恰恰是乡土内容、乡土表达,倒是在视觉上呈现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5000年中华文明,老祖宗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法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命本体的参悟智慧。
从乡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天然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走过一幅幅农民画,总会惊艳于那些大红大绿的故乡叙事。因为,它连接着土地,连接着我们每个人的出处。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
世间事,如同潮水,涨了也会落。秀洲农民画走过了40年,也曾遇到不少困难。
如何可持续发展?秀洲做了以下几件事:
搭一个平台,让全民来参与。
建农民画艺术馆1个,镇一级农民画创作基地7个,学校农民画后备人才基地26个,不断发现民间绘画人才。
办一个艺术节,让艺术来展示。
“秀洲·中国农民画艺术节” ,每两至三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共展出作品2500余幅。同时,秀洲农民画还先后赴20多个国家举办展览。画作从“民间”走向“殿堂”,让农民有了文化自信。
建一个公司,实现产业化运作。
2013年,秀洲成立农民画艺术创意有限公司,旨在通过产业化来助推农民画发展。近些年,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礼物品牌,如“北京礼物”“上海故事”等。以农民画为核心,秀洲打造了“嘉心礼物”,建立了“秀洲礼遇”平台。
从手机外壳、织锦卷轴到行李箱、丝绸围巾,“农民画2.0”让农民画不再仅仅是画,而变成了随时随地可见、可用、可赏的产品。截至目前,秀洲农民画公司已申请农民画作品著作权500余件,独立开发近200款文创产品,其中100余款实现量产,每年营收在200-300万元。今年公司还成功入选“2022年度浙江省版权示范单位”名单,成为全省入选的17家单位之一。
这几件事一办,秀洲农民画真正“活”了起来。
比农民画更打动人的,是因农民画而改变的人生。
“一个农民用来改变命运的路有很多条。但在我,却是通过一件和农民不相干的事,画画。”油车港镇栖真村农民画画家缪惠新是1983年捧回大奖的其中一位,作为秀洲农民画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一个农民到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民画家,农民画改变了他的一生。
缪惠新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永远是个农民,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我是农民,回到家里拿起笔,我算是一个喜欢画画的人。绘画是一种唯一能表达、证明自己坚强的工具。”
的确,用拿农具的手去握画笔,这本身就具有不一样的色彩。
八字乡青年农技员朱月祥与农民画结缘后,作品《门前的河》在澳大利亚西澳洲美术馆展出,成了全乡人民的骄傲。之后不管工作怎么变化,他始终坚持创作,作品不仅表达自我,更观照社会,反映乡镇新变化。
王江泾镇的青鱼全国闻名,朱月祥的《青鱼之乡》中,初冬时节河荡、运河青鱼成群,村里屋前屋后晒满青鱼干的丰收场景跃然纸上,还有描绘因罕见大雪政府帮助家禽养殖户销售蛋类的《暖雪》,反映公推直选现场的《满堂红》。
油车港镇上和睦村陈泉泓2009年陪儿子赴加拿大读书。2020年回国一次后,他重新拿起画笔,一年后,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切斯特艺术中心举办了个人画展,50多幅画很受欢迎,几乎销售一空,他将全部的16万元人民币收入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社区书记胡玉珍是农民的女儿,担任社区书记后,因为对农民画的热爱,结合社区未成年人都的特点,建立了“随天画室”少儿美术绘画队、社区少儿文学社,出版了作品集,个人也多次当选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
还有许许多多在乡村小学从小接受儿童农民画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成长为美术老师、设计师,甚至还有专业画家。
这样的例子在秀洲不胜枚举。
他们都用七彩笔墨,画出了自己的人生新画卷,见证了哪怕“小角色”,照样能在大舞台出彩。
也正因为如此,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农民画作者脱颖而出,让农民画成为了秀洲一张最亮眼的“金名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