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万里同风映稠州

潮新闻 李瑶2023-10-19 09:22全网传播量1363
00:00
00:00

西班牙侨商夏永平身在马德里多年,却一直保持收看中国新闻的习惯。2014年9月26日(北京时间),《新闻联播》播报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前,中欧货运班列发展势头良好,‘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终点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夏永平站起身,靠近电视机,以便将这条消息听得更清楚。同一时刻,万里之外的义乌,“中欧班列将从义乌开到马德里”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瞬间“刷屏”。这是“一带一路”义乌故事的序章,也是之后十年“义乌沿着新丝路买全球、卖全球”的开端。

钢铁驼队 丝路逐梦

“义新欧”中欧班列意味着什么?20世纪90年代初刚满19岁就在欧洲市场摸爬滚打的夏永平太知道这条线路的意义了——长达13000公里的铁路班列,沿着古老的贸易路线,横贯欧亚大陆,最终抵达西班牙;起点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终点是欧洲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城市,中国商品从这里分销至欧盟各国;每班次能运输上百个集装箱,既不像航空运输成本那么高,又不像海运时间那么长……这支钢铁驼队一旦开动起来,将填满欧洲特别是西班牙商店的货架。

振奋之余,夏永平也保持了成熟商人特有的克制和冷静——上万公里的跨洲长运,要经过6次通关3次换轨,俄罗斯低寒地带如何确保商品安全等等,任何一个环节协调不到位,班列就无法顺利运行。

比他更早思考这些问题的是冯旭斌,一个更早做“义新欧”梦的民营企业家。他是义乌市天盟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那时已为班列开通努力了近5年时间。

早在2010年,冯旭斌就开始筹备成立中欧班列的运营公司,2012年公司获批。在海关、铁路及其他政府部门等多方支持下,他开始探索开展铁路国际联运业务。冯旭斌计划分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先开通义乌至中亚五国这段,再图中欧班列。2013年4月23日,首趟中亚五国班列从义乌启程,开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打通了义乌直达中亚五国的国际铁路联运物流大通道。

然而,开通中欧班列且由民营企业运作,难度系数可想而知。2014年,冯旭斌把行李箱就放在办公室,随时准备出差。那一年,他的飞行里程近20万公里。

当冯旭斌“磨”通了各级部门,过了审批,资金却又成了难题,“关键时刻,还是农行。”2014年,农业银行义乌分行为天盟发放首笔贷款2000万元,为刚刚起步的铁路货运班列送去了“铺路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行义乌分行和冯旭斌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通中欧班列是义乌实体市场转型升级、拓展国际化之路的内在需要,农行有义务推一把。很幸运,我们参与并见证了历史。”农行义乌分行负责人说。

西班牙时间2014年12月9日上午10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马德里车站掌声雷动,欢呼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时任马德里市长波特亚接到了经过21天长途跋涉、从万里之外的中国义乌开来的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她激动地说:“‘义新欧’中欧班列提供了一条连接马德里与世界最大批发市场的直接通道,谱写了中西贸易关系和合作的新篇章。” 

林辉寰在义乌从事外贸货运代理多年,亲身见证了“义新欧”班列开通的不易,所以更加珍惜这条运线:“‘义新欧’能够成行本身并不容易,要想运行得好,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对于他个人来说,经营海运一样可以赚钱,“义乌到马德里的货可以海运,也可以铁运,但对于商户来说,多一种选择不是更好吗?”

那时候,他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给客户算经济账:一批货物从义乌到马德里,走海运需要45天,销售期按15天算,资金回笼要60天;走“义新欧”,21天就到达目的地,资金回笼压进40天。两者相比,资金利用率提高了三分之一。

2020年,林辉寰与冯旭斌经仔细分析、前瞻研判,认为:“国际铁路运输大发展的时代来了。”2月10日,林辉寰经营的义乌市义通欧物流有限公司成为当地第一批复工的企业,并积极投身到特殊时期的物流保障中。

2023年7月29日,X8020次中欧班列满载着110个标箱从义乌西站启程,奔赴马德里,这标志着今年全国第10000列中欧班列开行。十年时间,“义新欧”中欧班列已进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阶段。义乌平台已先后开通义乌至马德里、布拉格、莫斯科等19条点到点的班列主线,业务范围辐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城市,成功实现“从太平洋直达大西洋、波罗的海、里海、黑海,从义乌直达中亚、南亚、东南亚”的互联互通,义乌和世界的联系因此更加紧密。

地瓜经济 根壮藤广

“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根茎还是在这块土壤上,藤蔓是为了吸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发挥更多的光合作用。”“地瓜经济”生动地阐述了“站稳脚跟”与“扩大开放”之间的辩证关系。

前文提到的夏永平就是一个典型的“地瓜”。他的创业经历先是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国门闯天下,后又伴着“一带一路”倡议回归祖国迎来事业“第二春”。

夏永平,西班牙侨商。1987年,不满20岁的夏永平迈出了孤身赴欧的第一步。与当时多数海外谋生的国人一样,出国初期,夏永平一直在酒店后厨帮工。后来,他发现马德里当地批发商较少,日用品类货源十分紧张。于是在义乌成立了办事处,寻找优质产品出口到欧洲市场。2000年,夏永平和几位好友联手创立了欧洲国贸城集团。短短几年,商贸城营业面积从3000平方米扩张到13000平方米,经营产品超万种,奠定了西班牙百货批发行业的龙头地位。

2015年,义乌被列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夏永平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开始将生意逐步转移回国内。“当年‘出走’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现在再次改变命运,就是回家。”

“2015年,从西班牙马德里发回义乌的首趟义新欧班列,一共有41个集装箱,其中有十几个集装箱的货都是我的,剩下的也都是我们中西百货协会会员的。”近十年来,他一直是义新欧重要的合作伙伴。

2017年,夏永平在义乌投资2.8亿元创办了美事达仓储有限公司,要在义乌建设智能化全球仓储物流园和配货服务中心。“我们把总部选择落地义乌,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义乌政府的政策对企业发展十分有利、帮助极大。”

就是地瓜经济的生动实践。义乌,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目前在册市场主体已突破100万大关,他们都是庞大“地瓜经济”的一枝枝藤蔓。如何从金融角度支持100万市场主体发展,进一步繁荣世界超市?农行义乌分行审时度势,以义乌政府公共信用平台建设为契机,运用可获取的内外部数据和先进建模方式,设计开发了专属义乌商人的线上小额信用贷款——“义商e贷”。“用农行掌银就可以直接办理申请、签约和放款,方便又快捷。”前不久,义乌商户吴先生成功办理了50万元“义商e贷”,解了急用资金的燃眉之急。

目前,“义商e贷”已使4750户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受益,累计授信超23亿元。

瞄准全球赛道,“开放”成为义乌的关键词。农行义乌分行在今年的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强化本外币一体化和境内外联动,做大做强跨境人民币、自贸区等业务,只有这样才能支持重大外资项目“引进来”和重点企业“走出去”,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心合意同 谋无不成

秋夜晚来风,义乌稠州北路的贝迪餐厅,灯火通明,门庭若市,不时传来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交织的对话声,空气中弥漫着异域香料的味道,让人恍惚身在何处。

餐厅的老板叫穆罕奈德,是在义乌工作生活的约旦人。 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也在义乌的繁荣兴旺中收获了事业成功,最终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了中国。贝迪,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我家”。穆罕奈德说:“我的家人和事业都在这里,义乌就是我的家。”

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相聚贝迪餐厅,是也门人阿穆迪最重要的消遣。阿穆迪已经在中国生活了7年,他把中国制造的小家电出口到沙特阿拉伯,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这些年,阿穆迪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义乌是中国的义乌,也是世界的义乌,吸引众多外国客商前来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世界各地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以在义乌实现自己的梦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明年,阿穆迪的大儿子也会来中国,想努力报考华东理工大学,这是他为孩子精心安排的未来道路。

贝迪餐厅不仅提供美食,还是当地外籍商人在中国的“家”。穆罕奈德曾参与向义乌政府提出保障国际友人生活方便的提议,得到真切回应,现在经常帮忙调解不同国籍间商人的经济纠纷,被称为来自阿拉伯的“老娘舅”。在贝迪餐厅,“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幸福感可见可及。

义乌在近年来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常驻外商达到1.3万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商来到义乌,所以我们要成立这个联盟,充当义乌政府和在义外商的桥梁,帮助外商融入义乌社会,推动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及合作。”因为这个初衷,2018年,在义外商自发成立“一带一路”国家商会会长合作联盟。联盟秘书长孟旭姣的朋友圈里全是联盟活动,“一带一路”国家商会会长合作联盟的商会会长群更是热闹非凡——有40余位商会会长入群,他们分别来自土耳其、埃及、阿富汗、突尼斯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是义乌与“一带一路”沿线贸易往来相对频繁的国家。

“一带一路”交流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深度参与其中的孟旭姣认为:如果只能卖全球,不能买全球,贸易循环做不起来,“义新欧”就是“花架子”。现在,法国的红酒、捷克的水晶、波兰的牛奶、罗马尼亚的蜂蜜……坐着火车到义乌,中国人不出国门也能买到物美价廉的世界商品。孟旭姣的丈夫是伊拉克人,两人结缘在“广交会”,事业发展在义乌,而今这个跨国家庭把生意做到了柬埔寨,他们的中餐馆在金边非常受欢迎,成为中国人在柬埔寨的“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品尝到互利合作“甜头”的地方,都深刻体会到建设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意愿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金融需求也给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12月,农行浙江自贸区义乌支行为义乌综合保税区内某进口企业成功开立全省首笔由担保公司参与的“分离式海关付税保函”,金额400万元,期限一年。此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提升了通关时效,是农行义乌分行推动进口企业快速发展的一次创新尝试。

“‘分离式海关付税保函’业务突破了政策限制,它引入第三方公司,将保函申请人和保函被担保人相互分离,外贸企业无须提供抵押或保证,即可到银行开立保函,提高了外贸企业资金流动效率。”自贸区义乌支行行长楼燕进一步介绍道。据统计,2022年以来,农行义乌分行共为10家进口企业开立“分离式海关付税保函”,金额4913万元,有效减少了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占用。同时,还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利率差,办理银行间贸易融资51笔,金额14.08亿元;办理国内证跨境转卖9笔,金额4.1亿元。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突破58亿元,保持高速增长。一组组闪亮的数据,是义乌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样板的生动实践。

秋阳高照,炫目的阳光打在“鸡毛换糖”雕塑上,这里是廿三里街道拨浪鼓广场,也是义乌市场的发祥地。曾经,义乌人用一根扁担挑起一个“世界超市”;如今,各国友人通过“义新欧”班列,踏上了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相关新闻
“世界超市”义乌:翻山越岭的“东方快车”把世界拥抱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记者蹲点义乌—— 新丝路上的小城大担当
【浙报头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记者蹲点义乌——新丝路上的小城大担当
新丝路上,一个内陆小县的逆袭故事
“世界超市”义乌:翻山越岭的“东方快车”把世界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