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和基础保障。伴随着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行动持续开展,我国癌症防治体系正不断完善,早筛早诊早治全面推进,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潮新闻·钱江晚报今起推出“共潮健康·百位专家携手战癌”大型科普行动,倡导每个人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唤起全社会对癌症防治问题的关注,为高质量推动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10月是“乳腺癌防治月”,又称“粉红丝带月”,10月18日为世界预防乳腺癌宣传日,旨在倡导女性关注乳腺健康,对乳腺癌进行“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为此,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特别采访多位乳腺外科领域的名医专家,并在浙江大健康视频号直播间推出乳房保卫战系列直播,助力科学防癌抗癌。
浙大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执行主任、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 王娴
25岁的她患晚期乳癌,精准治疗延长生命周期
“日常门诊中,每100位患者来就诊患者时,大概有5-10位患者已经是晚期,有些人会觉得一旦晚期就没有治疗的希望了。但实际上,随着乳腺癌诊断和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即便是晚期患者,依然可以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执行主任、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副主任王娴主任医师说。
王娴主任解释,根据肿瘤的不同特点分类,临床上会对乳腺癌进行精准的分型,每一种分型都有相对应的精准的治疗手段,可以进行特异性治疗。尤其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分型而治”尤为重要。
陈女士(化名)初次找到王娴主任就诊时只有25岁,但一侧乳房已经溃烂,肿瘤已经侵袭到全身多个器官,出现肝脏、肺和骨多发转移。
尽管家境不错且接受过高等教育,但陈女士一直没有早期筛查的意识,之前乳房出现异常也没有去就诊,一直到出现5厘米大小的溃烂才来到医院诊治。
“她的分型是LuminalB型,确诊时已经是4期。”根据患者病情,王娴主任为她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首先用化疗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然后结合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帮助患者跑完这场“马拉松”。
如今5年过去了,陈女士的病情虽然有过反复和进展的起伏,但她的生存周期得到了延长。
王娴主任一直强调, 对于晚期乳腺癌患者来说,有三个理念非常重要:一是分型而治,就是把癌症进行精确分型,在相应的病程阶段要进行病理学分析;二是注重综合多学科讨论,对晚期患者来说,综合治疗手段尤其重要,就像打仗一样,需要多种武器发挥作用;三是全程管理,不仅是药物毒副作用的管理,睡眠、营养、心理等支持治疗也非常重要。
60多岁的柳阿姨(化名)也是王娴主任的一位老患者,当初她被确诊乳腺癌时同样是晚期。在多年的治疗中,王娴主任为她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综合运用手术、靶向药物、局部治疗等多种手段。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柳阿姨一直能够带瘤生存,正常过好每一天。
王娴主任说:“现在,治疗乳腺癌的药物百花齐放,比如抗HER2领域的靶向治疗,内分泌的靶向治疗等,以及新型化疗药物的出现,这些治疗方法都可以综合应用。即便是晚期乳腺癌患者,还可以使用局部治疗,如放疗、介入等手段,以帮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周期。”
不过,王娴主任也想提醒大家,尽管晚期患者不能轻言放弃,但无论处于哪个阶段,乳腺癌依然要重视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娴专家门诊时间:
浙大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
周一上午(名医) 周三上午(专家)
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科主任 谢小红
乳房一大一小穿衣不好看 女白领才想到找专家
10月13日下午,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科谢小红主任从手术室出来,但思绪还在刚结束的手术中。
这是一名职场白领,今年50岁,叫琴琴(化名),患了乳腺癌。其实,5年前她就知道自己乳房有肿块,但因为不痛不痒就没当回事。
最近,琴琴穿什么衣服都觉得不好看,因为一侧乳房鼓得很大,一侧瘪下去了,两边不对称。她感到不太对,一摸乳房的肿块大起来了。
琴琴在网上查阅了各种信息,决定找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科专家谢小红主任看看。
作为一名有30多年经验的乳腺科医生,谢小红主任摸了一下,就已经知道了琴琴的问题严重性,着实为她捏了把汗。
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琴琴一侧乳房肿块达10公分,另一侧肿块3公分,两侧乳房变形,一侧鼓了出来,一侧纠结在一起,变得很小。
“这个病人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做好乳腺癌防治工作之重要性。作为专科医生,任重道远。很多人缺乏对乳腺癌的基本常识,哪怕是职场白领也一样。”谢小红说。
“有些女性存在逃避心理,总认为问题不大。虽然一般良性的肿块也不痛不痒,但一般不会在短期内增大,如果发现肿块之后越长越大,这种会渐渐大起来的肿块要引起高度重视,往往预示着恶变的可能。”谢小红说,一旦发现乳房肿块,建议及时找专科医生就诊。而不是觉得肿块不大甚至太了小而忽视它,一直影响到外观才就诊,这时往往可能已经晚了。
45岁到55岁是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她建议,30岁以上的女性,就应该每年做一次体检;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或有乳腺其他良性基础病,比如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结节这类的就更要引起重视;35岁以上的或者是没有生育过没有哺乳过的,月经来得早或者绝经很晚的,这也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检查手段首选做B超或钼靶检查,当然乳腺磁共振也是检查手段之一。
在谢小红主任所在的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治疗手段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西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规范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中医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渗透到每一个治疗阶段。比如病人一旦确诊乳腺癌,医生首先考虑的是手术,在手术准备阶段,中医治疗就可以介入,消除病人的焦虑情绪,后期的化疗阶段,有恶心呕吐、失眠焦虑、潮热盗汗等症中医治疗也可以介入。
有些病人肿块大了之后,抱着一种侥幸:不做手术,通过中医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肿块消掉?谢小红说;“很多乳房肿块,我们还是首先考虑手术治疗,把这个肿块做掉,后续可以考虑中医是调理,中医主要起到一个增效减毒的作用。有中医的介入,病人的治疗体验感和依从性都会更好。但中医不能代替西医,它与西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谢小红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上午、周三上午(省中医院湖滨院区)
周二上午(省中医院钱塘院区)
嘉兴市第一医院乳腺病科主任医师 陈彩萍
本可以治愈的乳腺湿疹样癌,却被小诊所忽视了
“虽然乳腺癌的发现,大多最初能摸到肿块。但还有一些罕见的,并没有肿块,会漏诊或误诊。”嘉兴市第一医院乳腺病科主任医师陈彩萍告诉记者。
71岁的嘉兴人刘阿姨(化名)两年前来找陈彩萍就诊,当时刘阿姨右侧大半个乳房已经溃烂出水,身上因此还弥漫着一股异味,平时她都不敢出门。
12年前,刘阿姨就发现了乳房的异常,那时乳头有点瘙痒、脱屑,反反复复没好过,在附近小诊所就诊,病情未见好转。
“她应该是长期接受着非正规的治疗,虽然治疗是用药了,但是一直没好,这也没有引起重视。”陈彩萍主任医师说,“这种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湿疹。如果当初她看的是专科医生,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肯定能判断出来这是乳腺湿疹样癌。”
两年前,当刘阿姨找到陈彩萍主任医师时,陈彩萍一看症状,心里就有数了,“这本来是可以治愈的,它是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早期治疗预后非常好,亦被称为‘懒癌’,但就诊晚了同样威胁生命。”刘阿姨就诊时已发展到了肺、骨等多处转移。病情被拖延到这个程度,刘阿姨只能进行解救治疗,用药物进行控制。幸运的是,刘阿姨对药物比较敏感,病情得到了控制,溃烂的乳房逐步结痂,上个月来医院复诊,她溃烂部分已经全部结痂,也能融入到社交环境中去了。
“经过两年的治疗,目前,她的情况算是稳定了。”陈彩萍说,其实不仅仅是刘阿姨,有些患者发现自己乳腺异样,第一时间不是去找专科医生问诊,而是“自行处理”,这是要不得的。
陈彩萍还诊疗过一例乳癌晚期患者,“原本她也是有治愈机会的。”
这名患者发现自己乳房有肿块后,就去诊所看,还拔火罐,以为可以活血化瘀,打散这个肿块。结果这么一拨,肿块反而快速增长,仍未及时就诊,直到影响睡眠不能平卧了,她才来陈彩萍医生的门诊就诊。经检查后发现:胸腔有积液,肿瘤恶化了,已是肿瘤晚期。
陈彩萍主任医师介绍,乳腺肿瘤大部分是以肿块形式表现的,还有像前面刘阿姨这种症状看似湿疹的,也要引起重视。另外,如果有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的话,要引起高度重视。虽然这类乳腺癌的发病率不高,但容易被误诊漏诊。这种情况, 早期B超检查确实很难发现肿块,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文胸,如果有渍印,可以到医院找一下乳腺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是能辨别出的,究竟是湿疹还是乳腺癌。
其实大部分早癌经过专科治疗后,治愈率还是很高的。目前,早期乳腺癌5年的生存率超过95%。
●陈彩萍专家门诊时间:
周三全天
周六上午
☞☞☞【直播预告】
跟专家面对面的机会来了!直播间里等你来提问
关于乳腺癌,你是不是有许多问题想要得到专业解答?
我们将在10月19日和10月20日带来两场直播,由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的刘彧主任医师和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王晓晨主任医师为大家答疑解惑,届时还有和专家“一对一”的互动机会,赶快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浙江大健康视频号,预约直播,精彩不容错过!
直播主题:乳腺癌怎么治疗?知道这些少走弯路
直播时间:10月19日(周四)19:00~20:00
主讲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刘彧主任医师
直播主题:乳腺癌如何早发现?重点来了!
直播时间:10月20日(周五)19:00~20:00
主讲医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王晓晨主任医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