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80后作家徐海蛟:《不朽的落魄》,13位落榜者的故事

潮新闻 记者 张瑾华2023-10-14 23:29全网传播量12.7万
00:00
00:00

徐海蛟1.jpg

徐海蛟。

宁波作家徐海蛟,曾以非虚构之作《山河都记得》,获春风榜新人奖提名奖。如今,他在古纸堆里反复耙梳,于历史深处不断开掘,又端出了一部心血之作《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徐海蛟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三毛散文奖大奖、小十月文学奖金奖及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优秀作品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众多重要奖项。他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发表的作品有200多万字,著有《山河都记得》《故人在纸一方》《亲爱的笨蛋》《寒霜与玫瑰的道路》《此生有别》等14部书,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我用这部书中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来致敬‘失败者’”。徐海蛟说。

他从自唐以降,直至晚清的时间长河里,一一拾起这些名字: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这十三个名字,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被历史记住了的大文豪。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举落榜者。

《不朽的落魄》终结篇的那个落榜者,正是写下了《儒林外史》的大作家吴敬梓,这既是冥冥中的注定,也是刻意的安排。

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很多命运的玩笑,也读到了很多的执着,很多的热血,很多的才子气和书生气。“天生我材必有用”,书中的每一个落榜文人,都以自己的才华开辟了另一条路,进而文章海内,青史留名。

他们当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魄者”,而是“成功者”。但要说他们是“成功者”,他们的成功又饱含着辛酸。

比如书中的那个民间称之为徐文长的才子徐渭,生前各种不如意以至精神分裂,是不是很像同样活着时承受着各种苦难的大画家梵高?

徐海蛟笔下的一个个旷世才子:杜甫、李贺,读到他们活着时候那种荒凉和处境,悲伤失落的心境,有志难伸,有才不为人识的困境,今天的我们依然会潸然泪下。

徐海蛟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堆满古籍的书桌前,写下了这一本落魄文豪之书,他写这本书的很多个日夜,内心一定是很不平静的。

他进行的是十三次掏心掏肺的对话。他一一触摸到他们曾经活着时受尽煎熬,饱尝失败的屈辱酸辛。

或许还有,无数次的唏嘘,无数次的想要拍案而起,无数次的怅然若失。

一个现代80后作家的心,随着那些百年前的,千年前的落魄者而激荡,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古老的很沧桑的人。

他为什么要写他们?那种持续的激荡力,或许正是作家要下笔的原因。

他要告诉当下的年轻人,人生的路,并不只有仕途,科考这一条,放到今天,也不只有最常规的考学这一条“金光大道”。

当我们的人生正经历某种至暗时刻,在落魄失意之际,或许读一读这本书,杜甫们会从历史深处跳出来给你慰籍,也给你精神力量。

10月26日下午,徐海蛟的这部书将由宁波市文联主办,在宁波开一次作品研讨会。

徐海蛟3.jpg

【走进他们的灵魂】

“这本书我写得非常的辛苦,精神强度也很大,每天持续不断地写4个小时,中途没有停歇过一天,像跑了一次很长的马拉松。”徐海蛟说。

13个失败者,他对每个人的印象都很深,当他进入这十三位失败者的人生时,他深深地被他们震撼了。杜甫的忧患、李贺姜夔的孤绝、王冕的骨气、温庭筠的放浪、金圣叹的不羁、徐渭的狷狂、唐寅的风流……都撞击着他的灵魂。

但最令他念念不忘的,是张岱。

他说到张岱,跟杭州关系颇深的张岱,《西湖寻梦》是张岱的名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明亡之后,他把最多的心血放在了为亡明著史上。张岱在盛世的时候鲜衣怒马,他们家族非常有钱,他享受着荣华富贵,好华服,好美婢,好灯火……最落魄的时候,明朝灭亡,他流落到深山老林里,背着书和断掉的古琴,携家人在深山里自己养蚕、自己织布、自己耕作,就这样活下来了,变成了一个农民。他隐居避世,落魄到了尘埃里,但顶住了生存与精神上的双重压力,用30多年的时间写出了一部巨著《石匮书》,也就是明朝史。

徐海蛟说,中国历朝的状元有649个,至今又有几人为人所知?就说张岱家族,张岱的曾祖父张元汴曾经考上过状元。张岱的家族可以说是“科举豪门”,他的曾祖父是状元,他家里有很多进士,他的高祖、祖父、叔叔、伯伯都是进士,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偏偏张岱连举人都考不上,这也是张岱年轻时最沮丧的事情,但最终名垂青史,被后世记住的人,恰恰是张岱。

“他们这几位的大名都不用说了,我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人以人的方式出现的东西,而不是作为大咖、符号出现的东西。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人性。”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坚持,他们无法被遮蔽的才华,也看到了他们被生活所迫时种种的无奈、脆弱、痛苦、委曲求全,还有他们作为一个人自身的缺点,他们人性里的纠缠和风暴。

因而,他们才是真实的人。

徐海蛟2.jpg

【一千年来的考试者】

“最近上了热搜的有一个35岁的“高考钉子户”,名叫唐尚珺,他复读14年,高考15次,对考清华有执念,今年还在考,离清华的差距越来越大,还是没能上大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蒲松龄,蒲松龄的大半生都是在考试当中,考了十多次,头发都考白了,而且古代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中间如果遇到父母去世,要戴孝,是不能参加科考的。他19岁左右考到秀才的第一名,但这也是他考试成绩最好的一次。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才死了科举的心。”徐海蛟说,蒲松龄的另一面,他历经数十年,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写作,写下了世人皆知的名著《聊斋志异》。

科举制度自隋朝实行以来,到1905年废止,在中国有着长达1千多年的历史,这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考试。1千多年来,又有多少的读书人在这条路上奋斗过。

在古代,中举的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都是失意者。对照今天,“我想给天下的家长们说,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自己是普通人,承认我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但是,最难承认的是:我们的孩子也是普通人。”徐海蛟说,“只有认识到生命的平凡,我们才有可能去获得不凡。”

但他又说:“我们的人生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不只考学这一条,成不了龙,你可以会成为飞鸟。”作为女儿的父亲的徐海蛟,也想通过此书,这样告诉下一代的后生们。

在徐海蛟看来,中国的科举制度,也是一种在古代打破阶层固化的方式,科举制度把古代社会开了一个口子。也是唯一一个口子,唯一一扇门,没有第二条路。

在《不朽的落魄》中讲顾炎武故事的篇章中,提到了“黄培诗案”,本来是仆人阶层的黄培家奴考上了进士做了官,一跃成为上层人士,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恩恩怨怨,进而牵连到顾炎武入狱。从一个侧面上,科举确实有可能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科举最大的意义就是阶层的打通和政权的开放,另外一个重大的意义,就是没有考中的人、没有做官的人,回来以后可能成为地方的乡贤、乡绅。这些人左右了这个地方整个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背景。”徐海蛟说。

“书中的十三个‘落魄者’,正是他们时代在各个地方输出了精神、思想和文化的人。”

徐海蛟4.png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专题
春风悦读:读本好书 如沐春风
人文读本 | 2700年的古城与7岁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