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近日,铁路部门在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在静音车厢的端门、墙壁等位置,贴有明显的“静音”标识,提醒所有人进入车厢后应时刻保持安静。众多网友对此表示欢迎,称终于等来了这项人性化服务,“静音车厢,爱了爱了。”也有部分网友对车厢的静音效果表示担忧:“如果乘客买了静音车厢的车票,但是不静音,又该怎么办?”
其实,早在2020年12月24日,铁路部门便在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的部分车次试点静音车厢。不少乘客在社交平台对此点赞,希望能够乘坐静音车厢。但自首次试点至今将近三年时间,高铁静音车厢并未大范围推行。不过相较于之前,此次推出的静音车厢对乘客的静音义务要求得更多、更细、更严,虽然仍是“倡导”性质,但新的车厢行为规范,无疑有着更有效的现实约束力。
任何举措的落地推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打磨、换位思考。比如针对乘客疑虑的为数不多的静音车厢是否会降低运力、增加抢票难度,上车后是否可以通过补票或升级的方式转到静音车厢等问题做好细致的说明;同时,更要把配套的服务标准及管理举措“做好、做对”,比如静音车厢的内部音量是否可以控制在正常分贝数的30%-40%。以此为标准,在车厢内加装电子分贝仪,与当前列车时速显示功能并举,不仅能起到告知及提示作用,也能为后续处理纠纷提供数据依据及科技手段。
此外,作为新设服务,铁路部门不妨给静音车厢设置一定的乘坐要求及拒绝接待的标准:如超过几次大声喧哗将被请离车厢;与12306铁路积分系统联动,设置“静音积分”,只有积分高于一定数值才能连续选购静音车厢车票;严重违反静音车厢规章的将被永久取消选购资格等等。正如设置商务票、一等票一般,明确了乘坐的要求与服务标准,才能更好地“做对”服务,实现为更多的人提供更优质、差异化的服务。
静音车厢的服务在未来还可以继续优化升级。不同人对于“安静”的定义与感知其实也不尽相同,而且长时间佩戴耳机等设备也并不利于用耳健康。借鉴地铁车厢内的“强冷、弱冷”车厢的概念,铁路的静音车厢后续也可以推出“安静车厢”和“宁静车厢”等有分贝区分的车厢,让不同乘客都能体验到“相对安静”的乘车环境。同时还可以为带有儿童的旅客开设专门的儿童车厢,在内部增添孩子们喜欢的元素及设施,让儿童开心,家长乘客安心,其他乘客舒心。
在一趟高速出行的列车上,或许每一节车厢的乘客都有不同的服务诉求。但正是因为有了一节节车厢,才给看似“众口难调”的铁路服务提供了差异化的解决思路。相信铁路部门一定能如弹钢琴一般,抚好每一个“琴键”,调好每一节车厢,为铁路出行奏好一个个高低和谐的美妙乐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