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平遥影展|这些作家,已经或即将“触电”

    潮新闻 记者 陆芳2023-10-14 02:02全网传播量10.2万
    00:00
    00:00

    平遥影展有一个与别的影展不同的地方是,特别重视文学对电影的作用。影展有一个“迁徙计划·从文学到影视”单元,这是平遥影展与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合作设立,旨在打通文学与影视圈、促进文学与影视领域的融合接轨与产业合作。

    “迁徙计划”已助推王安忆、刘亮程、田耳、林棹、叶弥、笛安等作家的18部文学作品进入影视产业界视野,并促成《蹦极》《燕食记》等多部作品达成影视版权合作。

    10月13日,第七届平遥影展“迁徙计划 ”的16部入围作品代表,在推介会一一亮相,介绍作品影视化的可能性。“词语与视听”对话活动中,小说家班宇、制片人蒋浩、导演刘苗苗、电影监制王红卫、作家郑执共同讨论文学作品与影像改编之间的关系。

    4.png

    导演刘苗苗分享了个人创作与文学改编之间的联系,“从小说到电影,我觉得更多的是文学创作者和电影导演之间灵魂上的交流,我很幸运地遇到了石舒清先生,跟他合作了四部剧本,已经拍出来的是《红花绿叶》和《带彩球的帐篷》。”

    3.png

    小说家班宇分享了小说《逍遥游》的改编历程。他透露,电影《逍遥·游》剧本是导演梁鸣自己写的,他只是提出了一点看法:“梁鸣导演拍的东北是一个此刻的、既洁白又有点脏脏的、既可爱又有点让人讨厌的北方环境,他在用影像来解释和解决当代性的问题。我跟他沟通《逍遥·游》的时候也比较顺畅,我觉得文学和电影相互转化时,导演有导演的思路,那不是我最擅长的部分”。

    2.png

    作家、编剧郑执则认为创作的过程和乐趣至关重要。他以自己跟顾长卫导演合作《刺猬》的经历举例,“我是写小说的人,后来写剧本,再到深度参与剧组拍戏,我个人最在乎不是小说中的东西被保留,而是创作的过程和乐趣。跟顾长卫导演合作《刺猬》时,我真正体验到了小说改编到影视的乐趣,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作。”

    1.png

    电影监制王红卫表示,最重要的是要坚守自己喜欢的创作形式,“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电影人,最重要的是解决本体探讨——你要坚定地知道文学就是文学,电影就是电影,只要想明白这两件事,不论你去做作家,还是做导演,你才能做出最符合你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坚守你喜欢的艺术形式,知道它的核心是什么,才是价值所在。”

    制片人蒋浩从团队组建的角度出发,总结了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从文学到电影的过程中,导演对题材的把握和诠释,不同的导演,会注入自己的二度创作,要注重电影原创性,所以找一个懂这部电影,又合适改编的导演进行合作至关重要。”

    今年“迁徙计划”的16部入围文学作品,均为近三年发布且尚未进行任何影视化开发的作品,涵盖悬疑、喜剧、犯罪、科幻、爱情、历史等多种类型。

    当日,作家蔡骏、大头马、郭沛文、田耳、索南才让、刘诗伟、三三、永城、甫跃辉、钟求是等到场,分别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人物关系、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等角度出发,推介各自的作品。

    推荐委员会成员班宇、王红卫现场点评。王红卫表示:“我个人代表推荐委员会,给各位文学界、出版界的朋友一个小小的建议,建议大家未来把推荐的重点放在中、短篇小说上,因为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对于文学改编的体量需求不一样,中、短篇更有优势,它的改编空间会更大”。

    5.png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