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丽水水利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滩坑引水工程全线贯通,不久的将来,丽水城区的市民将喝到“水质顶好”的滩坑水。
2018年,丽水市滩坑引水工程正式动工,该工程成为省重点工程、市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05亿元。丽水为何投入巨资启动这项工程?这背后的考量是什么?记者带着疑问深入了解。
丽水域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水资源总量大。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丽水人均年拥有水资源量高达7970.6立方米,是全省4倍多,算是丰水地区,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用水量不断增长,丰水地区也难免会迎来“缺水”的尴尬时刻。
例如去年,受极端气候影响,丽水莲都区遭受了超出历史记录的长时间高温气候,除了市区之外,部分农村地区的供水成为难点,市水利局紧急制定政策,采取了异地取水、运水进村等措施,才得以保障日常用水。除了大“烤”期间的特殊措施,位于丽水的皮革、医药、半导体等企业日常用水量较大,所以,丽水市城区主要供水的玉溪水库和黄村水库远期已无法满足用水需求。
水质优良,库容极大,距离又不算太远的滩坑水库进入了丽水人的视野里。
滩坑水库,又名千峡湖,位于丽水市瓯江流域小溪支流中段。该水库是浙江省内仅次于千岛湖的第二大人工湖,正常蓄水位160米,总库容41.55亿立方米,水质为Ⅰ类至Ⅱ类水。
据悉,滩坑引水工程的取水口位于景宁县滩坑库区内,并通过输水隧洞将滩坑水库原水输送至位于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胡村水库,引水线路总长约31.82公里,供水范围包括丽水市中心城区、水阁区块、富岭区块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而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供水范围还将延伸至青田腊口、海口、祯埠等地,可保证城乡79万居民饮用水需求,日最大引水量42万立方米,设计年引水量1.08亿立方米。
工程建成后,可提高丽水市及沿线城乡供水水质和保证率,形成滩坑水库、黄村水库、玉溪水库多源供水、互为备用供水格局,同时承担补充丽水市南城生态用水的功能。丽水市民除了能喝到水质极好的滩坑水外,部分农村地区以及城市的供水也不再是痛点。
滩坑水库有着丽水市最好的“水”,优质水源还可以促进丽水产业发展。
“水质越好,产品越好,企业自然也愿意落地丽水。”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丽水正加快培育半导体全链条、精密制造、健康医药、时尚产业、数字经济五大主导产业集群,例如健康医药以及半导体产业,用水质量要求都极高,目前,丽水已经通过优质水资源转化为“稀有性”工业生产要素,吸引维康、众益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丽水,而引水工程的建成,也将助力丽水产业持续发展。
2023年,丽水市委把“水产业”作为丽水市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产业“5+5”发展总体格局中的五大富民强市支柱产业之一,把“水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创造、转化与实现水资源的潜在价值。可以说,滩坑引水工程将助力丽水“点绿成金”更上一层楼。
保证丽水自身用水的“量”与“质”之外,滩坑引水工程还将往外“送水”。
浙江河湖密布、江海通达,难道还需要丽水的水输送吗?按照国际标准,年人均水资源量在1000~2000立方米的为中度缺水地区。而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512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加上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呈刚性增长,浙江属于国际公认的中度缺水地区。而从水资源空间分布上看,杭嘉湖宁绍等人口稠密地区,经济总量占比较高,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1/5,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同时,因为滩坑引水工程的建成,丽水谋划进行优质水外输,进一步加强浙西南地区的水网联通性,该工程作为浙江的供水工程体系的一部分,将与星罗棋布的河道、水库一起重组浙江“水脉”,改变浙江水资源时空分配格局,助力浙江经济发展,这也是滩坑引水工程能成为浙江省重点工程以及丽水市重大民生工程的核心所在。
丽水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工程开工以来,丽水市水利局紧盯项目推进,定期梳理解决项目堵点、难点问题,保质保量顺利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接下来,滩坑引水工程将推进胡村泵站及隧洞底板浇筑等建设工作,锚定项目通水总目标,确保工程早日完工见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