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光影的世界,不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一种再现和重构现实生活的现代艺术手段。窥一斑,可见人类文明成果和文化多样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顺应历史潮流和趋势。
近年上演的两部电影《音乐家》和《万里归途》题材类型迥异,其内核殊途同归,均为影像化呈现家国情怀和命运与共的新时代书写。笔者试图从信仰力量之人性美、命运与共之现实美、丝路精神之人文美三个角度阐释上述两部影片的影像化呈现的共性。
信仰力量之人性美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望过去十年,重返“一带一路”首倡之地哈萨克斯坦,重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星海大街,耳边不断回响《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德尔》熟悉而动人的旋律,音符怦然跃动。
中哈首部合拍片《音乐家》,讲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岁月。冼星海出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阿拉木图是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出生和离开,一辈子都与“一带一路”紧密联系。
影片呈现冼星海与哈萨克斯坦国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早在80多年前,用音乐架起一座民心相通桥梁的故事。
《音乐家》是人物传记题材的类型影片。它讲述了国人较为熟悉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异国他乡的一段不为人所知的人生经历,聚焦人民音乐家人生的最后时刻,赞扬艺术家身心俱困,仍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冼星海因不可抗力因素,归国途中受困于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举目无亲,幸而结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俩人惺惺相惜。淳朴的哈萨克人拜卡达莫夫及母亲、妹妹等人伸出援手,给予冼星海温暖和帮助。俩人语言不通,剧院后台偶遇,艺术却是相通的,人类命运因音乐而连接。情感和艺术的结合,是人类命运的相交相知的基石。冼星海在生命回眸的瞬间,仍激情澎湃地创作《阿曼盖德尔》乐曲,这成为激励中哈两国人民抗击法西斯,慰籍乱世中人们心灵的安魂曲。民心相通,人心相通,共情与共鸣的广泛性和认可度,这是两国友谊的历史见证。
作为一部以“一带一路”为创作时代背景的新主流文艺作品,电影《万里归途》讲述赤手空拳的外交官逆行撤侨的感人故事。该片正以独特的艺术影像方式讲述外交官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具象化多元的世界和人类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
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文艺可谓时代的镜子和精神风向标,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万里归途》,在登陆院线银幕,可谓“独领风骚”。其内容具体讲述在北非的努米亚地区发生内战,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和职场新人成朗(王俊凯饰)临危受命,前往事发地撤侨的故事。同为撤侨题材电影,已有高票房、较好口碑的《战狼2》《红海行动》在前,如何在同类型题材中脱颖而出?主创团队首先要突出表现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这或许归功于新时代影像艺术特色的“魂与根”。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其生存与发展品质是文明程度的标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兴衰强弱,与文化的兴衰强弱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
两部影片影片在信仰与人性,国与家,爱情、亲情、友情等具体的关键性问题上,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延展。以农耕文明为华夏2000多年主流思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关键词有:集体主义、返乡、爱国、爱家等。然而在多元的文化世界,文化的侧重点和表现点,同质化程度,认受度高低等均不在同一思想认识的水平线。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命运与共的人民主流信仰,一直根深蒂固在中华民族的骨髓和基因中。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各族人民接纳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士及其家属进疆,慷慨捐资捐物,确保国家援华大通道的畅通,这是中华民族民心所向,民心相通的典型事例。
命运与共之现实美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如何更好适应人类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大舞台上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其永久魅力,都需要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结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且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影片《万里归途》中的宗大伟与成朗进入战火纷飞的战区,不光是智力、能力、阅历、经验,更是勇气谋略和运气,身后强大后盾的大比拼。
和平年代,岁月静好,身处国内良好环境较为安逸的同胞,当面对身处危难的同胞“返乡”这一话题时,内心情感会如所期待和想象的那样,共情共鸣达到最高峰值。人们在关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同样关注“地球村”的其他村民。书写和关注“地球村”他村村民与同胞的命运不分伯仲。这是新时代新主流电影的主流价值观,且符合电影的市场化和类型化属性。
影像叙事的主线、辅线、支线,多线并举推进,围绕一个中心“宗大伟”人物形象的塑造,铺垫、成全、合谋,共同塑造“宗大伟”的人物内心成长。
此外,镜头叙事中尽力刻画的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除了宗大伟与成朗外,还有章宁、白婳,战地的司机瓦迪尔、边境官哈桑、收养孤儿哈提玛、反派穆夫塔等,极为生动形象。尤其是既有做人原则和底线,又廉洁高贵,受过高等教育,同样忠诚爱国,拥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边境官哈桑,让人眼前一亮。
哈桑前一分钟还与宗大伟拥抱,后一分钟被反对派将尸体悬空在边境哨卡门樑。哈桑忧郁的蓝眼睛永远定格在观众的心中。哈桑已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力叙事动力,成为一名让人过目不忘,出彩出新的配角。
主创团队的人物形象设置上,男人与女人,大人与孩童,同胞与外国人,都在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理解的对等关系上。哈提玛的父母在战争中走了,章宁与白婳收养了哈提玛。战争无情,命运无常,家国有边界,人类情感的爱与诚始终跨越地域、国界、种族、血缘、宗教、性别等,充分表达和平、博爱、反战、共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相辅相成,它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核心的价值理念。
影片《音乐家》《万里归途》不约而同地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化共性特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近年来以新主流电影为代表的时代经典,高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美学理想的旗帜,“以艺术的方式”深入演绎新时代主题,“小切口”细节呈现人情变迁,在审美上引领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素养。电影《音乐家》《万里归途》以影像阐释多元世界与共同命运的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促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以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向,需要回望文艺与传统文化相伴相生,与时代相生相长的来路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激发文艺的创造活力,以时代感的艺术方式讲述大传统与大时代里的各类故事,更加专业化的文化生产回报社会的宽容和消费者的期待,以高品质文艺作品特有的精气神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丝路精神之人文美
略悉中西文化文明交流史者,都知晓2000年来,中国人参与开辟的“丝绸之路”大致有四条。第一条是经云贵高原通往南亚的“茶马古道”;其次是经今新疆(古称为西域)通往中东地区的“沙漠丝绸之路”;再次是经蒙古通往今俄罗斯的“草原丝绸之路”;最后则是南海至太平洋、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四条丝路在和平、理性的环境气氛中形成。
相较之,上述四条丝绸之路见证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融合和谐过程。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科技和人文,物质和精神,有序而渐进地沿着丝路顺流或逆流,始终相向融合。古代的丝绸之路,以其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大力推进欧亚大陆经济、人文、文明、文化不同纬度和层面的繁荣和交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艺术繁荣和人文高地。国之交,在于民心相通。古有张骞凿空西域,今有“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沿着前人的足迹和精神,民心相通,人人成为或正在成为现代的张骞。
《万里归途》是在国内某影视基地,设置了高度仿真的场景,荒漠、沙漠、戈壁、民居、集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自然风貌、地形地貌。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在“一带一路”时代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或得以更好地呈现。影片中宗大伟的人物形象设置是外交官。外交官是没有枪支的战士,这是常识。电影是时空艺术,高度工业化的产品。因此该影片无法以夸张、火爆、剧烈的打斗大场面吸引观众,推动叙事前进。
不温不火不刺激的场面影像叙事,很容易给观众带来戏剧化程度不高的观感。为了让影片在意象与意境,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现高级质感和美感,主创团队特意选择沙漠中长时间、长队伍步行的造型设计。归家返乡路千万条,他们选择了本没有路的路。一直坚定朝前走,就有方向,终能抵达彼岸。
孤儿哈提玛在宁静的沙漠夜晚,不时朗读《一千零一夜》《辛巴达航海记》,鼓励自己和大人要坚持走出沙漠。这柔软的场面影像,无疑比仪式化的沙漠徒步,更能打动成人世界的内心,触摸最为柔软的隐蔽的情感角落。
影片中的宗大伟、成朗与白婳秉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顺应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一带一路”精神继承且发扬,既是对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继往开来,又是新时代开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间,同时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中华文化生态圈,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续写丝路新精神。
文艺创作既要有当代生活的血脉和马克思主义的“魂”,也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这“根”,并能以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影像艺术魅力等激起受众在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健康快感,进而达于心灵,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影片《音乐家》与《万里归途》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同,但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休戚相关。音乐家冼星海与外交官宗大伟,一个艺术家,一个外交官,俩人所处时代背景不同,时代背景迥异,但拥有共同的信仰,在古今丝绸之路之上努力奋斗,始终相信身后有强大、繁荣昌盛的祖国做后盾。集体主义,返乡爱国爱家既是“魂”也是“根”,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交融交织。
作者简介:
刘妍,青年评论家、作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2021年“西湖论坛”,2023年“西湖论坛·天山会议”嘉宾。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散文集、评论集若干部等,文学奖若干。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