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寓居上海的鲁迅忽然收到一封陌生女学生的信件,抱怨自己许久未给她回信了。信中写道,“树人先生:我们自一·一〇在杭孤山别后,至今已多久没见面了。前在杭时,蒙先生允萍时常通讯及指导……”
鲁迅收到信后,大感困惑——自己已将近十年未曾到杭州了,更别提给这位女子回信指导了。
为了弄清事情真相,鲁迅便委托杭州的好友许钦文和章廷谦打听此事。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在杭州一所小学里,有一“山寨”鲁迅,打着鲁迅先生的旗号四处活动。
于是,鲁迅挥笔写下了一篇题为《在上海的鲁迅启事》的杂文,“要声明的是:我之外,今年至少另外还有一个叫‘鲁迅’的在,但那些个‘鲁迅’的言动,和我也曾印过一本《彷徨》而没有销到八万本的鲁迅无干。”
这桩“真假鲁迅案”,原本只是隐埋在史册中的一则笑料。但作为学者型的作家,房伟却在历史面前展开了自己的想象。
房伟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房伟,著有长篇小说《血色莫扎特》《英雄时代》《石头城》,中短篇小说集《小陶然》《猎舌师》《杭州鲁迅先生》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在他出版的新作《杭州鲁迅先生》中,就有一篇名为《“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的小说,以近百年前杭州发生的“真假鲁迅”事件为蓝本,虚构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故事。
正如房伟所言,在历史的进程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精英,却忽视关注普通人。“杭州鲁迅先生”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将面临哪些抉择?学者作家房伟心中的鲁迅又是怎么样的?
以下是潮新闻记者专访房伟的对话:
潮新闻:“真假鲁迅”的桥段来自鲁迅写的一篇杂文《在上海的鲁迅启事》。其中,鲁迅向M女士澄清自己不到杭州十年,证明了杭州孤山当时确有别一“鲁迅”。
从史籍资料中钩沉出虚构的故事,是否是学者型作家的一个优势?当时为何会想到由此延展为一部小说?
房伟:《“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是“作家之死”系列小说的第一篇,当时发在《收获》杂志上,这组小说一共写了8篇,涉及郁达夫,鲁迅,张爱玲,王小波等很多现当代作家,并在今年9月份结集《杭州鲁迅先生》在译林出版社出版了。
《杭州鲁迅先生》房伟著 译林出版社出版
从史料出发虚构故事,的确是学者从事创作的一大便利条件,因为学者会比一般作家,有更多史料敏感性,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学者,就一定能在该类题材上创作出优秀之作,这需要小说虚构技法的磨砺,以及想象力和共情能力的培养。
我的研究专业领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对这些史料较熟悉,后来写论文时,觉得鲁迅这个史料有意思,包含时代、作家、知识分子、文学与历史微妙的关系,“真假鲁迅”其实蕴含了普通小知识分子与精英知识分子之间的巨大鸿沟。而文学的话语权,会带来很多东西,也会让启蒙的理想,变成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
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不能实行有效的沟通,而在历史的进程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精英,忽视普通人。我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
潮新闻:小说描写了许多关于鲁迅生活的细节:喜欢去宝泰酒店吃饭,去青莲阁喝茶,去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这样生活化的鲁迅是从何而来的?
房伟:这些都来自对鲁迅生活史的考据,对于从事研究的人来说,获取这些细节并不困难,而且,鲁迅研究目前而言,也已经非常发达了,我想,小说的功夫,还在于能将这些细节很好地融合到整体的叙事之中。
潮新闻:小说中多次致敬鲁迅先生的作品。如“我”在上海以鲁迅先生的影子自居,引用了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影的告别》;鲁迅先生去世后,梅先生扮成《祝福》的鲁四爷,姜小姐扮成了祥林嫂,“我”手里拿着小说集《彷徨》用旁白方式介绍剧情;小说结尾引用了《坟·娜拉走后怎样》的经典语句……
今年是鲁迅先生《呐喊》出版100周年。近年来,鲁迅在互联网上热度日渐升温,越来越多年轻人说自己渐渐读懂了鲁迅。您觉得鲁迅的作品在当下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房伟:鲁迅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光环依然笼罩在中国文坛,他的文学作品,似乎依旧在影响着大众。可以说,鲁迅既是五四启蒙之子,也是中国文化之子,更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他的作品,是和他的独立现代知识分子人格塑造结合一体的,他的现实批判性,也有着非常强的本土文化针对性。
更广而言之,鲁迅也是对人类精神困境进行真实揭示的伟大作家,就这一点而言,鲁迅不会过时,他对当下的意义,即在于一种真正现代人格的塑造,一种清醒的人间意识。
潮新闻:小说中两度提到,世上再也没有鲁迅先生这样的男人了。您认为鲁迅是个怎么样的人,或者说他的独特性在哪?
房伟:鲁迅是一个能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问题根源的知识分子,可贵的是,他的理性精神,并没有阻碍他的文学想象力和唤醒大众,服务大众的热情。
他本是精英知识分子,但身上没有贵族气,没有养成自以为是的“精致利己主义”,而是一直寻求服务于普通大众的精神解放。
这种独特性,永远值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
潮新闻:“我”的两次装扮鲁迅的经历更像是一次自我觉醒,从被梅先生利用当了冒牌货,到为了维护鲁迅先生宁愿被暗探毒打,发自内心地纪念鲁迅先生。您认为是什么促使人物的觉醒?
房伟:假冒的鲁迅,经历了虚荣心的加持,被人利用,到自动靠近鲁迅先生的精神历程的改变,他看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一方面,并促使他改变,在精神上谋求一种真正出路,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强的个体。这是鲁迅先生给他的启示。
房伟
潮新闻:小说像是一场荒诞中发人深省的闹剧。“我”、梅先生、姜小姐都如鲁迅刻画的人物一样,在时代与命运中奋力呐喊、彷徨失措。您觉得这种戏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房伟:这既是一场闹剧,又是一场悲剧,普通人在大时代之中挣扎,更多的是顺从欲望的驱使,而鲁迅先生的伟大与孤独也正在于此。
鲁迅以自身为柴薪,燃烧自己,照亮了普通人的命运,但他有时并不能很好地被人理解。而“假鲁迅”的觉醒,也暗示了我的乐观态度,也预示着普通人和鲁迅精神沟通的可能性。
潮新闻:小说结尾,编辑部给章谦寄来的退稿信颇具讽刺,其中有几条理由:鲁迅是伟大文学家与思想家,任何对他的拙劣模仿,都应被禁止;未能塑造鲁迅的光辉形象;鲁迅去世至今,极少有以他为原型的小说问世。
您认为今天鲁迅为何会被“神化”?
房伟:鲁迅的研究成果很多,特别是鲁迅生活史的揭示,很难在今天再次对鲁迅进行“神化”,当然,由于鲁迅的文化地位,以及形象的相对固定,文学作品进行再度创作的空间有限,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别致的观察视角。
潮新闻:鲁迅的哪部作品对您影响最大?如果给年轻人推荐一部鲁迅的作品,您会选哪一部?
房伟:我还是最喜欢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孔乙己》《祝福》都经常阅读。《故事新编》系列也非常好,如果让我给年轻人推荐,我会推《故事新编》系列小说,因为这组小说“以古说今”,有幽默讽刺的东西,年轻人比较好接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