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19时,蓝旗潜水公众号发布公告称:“韩颋(老猫)于2023年10月7日晚8时许,于都安九顿天窗日常训练中失联。”这意味着截至10月10日上午11时,知名洞穴潜水探险家韩颋已经失联超过60个小时。
蓝旗潜水公众号公告截图
10日上午,广西都安大兴镇人民政府党政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潮新闻记者透露,10月9日下午,救援人员就开始下潜进行第一轮的搜救工作,“暂未找到失联人员,其他的不方便透露。”就今天是否会再次开展下潜搜救工作,工作人员同样表示不便透露。
在资深潜水教练李琳(化名)看来,韩颋面临危险境地:“他带的气体不足以支撑那么长时间。”
无法预估危险的洞潜
同在潜水圈,李琳与韩颋有过简单接触,在他看来,韩颋对洞潜是执着的,“通过圈子里的朋友了解到,韩颋这次下潜目的是为了去布设一个水下系统,可能未来会依托于这次布设,再去做一个更大程度的渗透。”李琳猜测,韩颋应该是要奔着300米整数关口去的。
今年5月,韩颋在广西都安九顿天窗采用双侧挂CCR三元混合气技术,成功下潜到277米深处,再次打破洞穴大深度潜水的亚洲纪录,距世界纪录286米仅差9米。当时,他说来日方长。
1976年出生的韩颋是中国首位休闲水肺、自由潜水和技术潜水三栖教练,参与创建国内科研潜水体系,还是著名演员吴京的技术潜水导师。近年来,韩颋多次参与沉船考古、遗骸打捞,负责过广西酒海井红军长征烈士骸骨勘探打捞、广西都安桃花水母二号洞143米遇难者遗体搜索打捞等重要项目。
韩颋着潜水服照片 图片来源:中国探险协会
李琳说,即使是像韩颋这样有丰富洞潜经验的人,去刷世界纪录仍要面临巨大风险,这是在向极限发起挑战,“韩颋的安全意识一定不低于常规潜水员,”但作为技术潜水分支之一的洞潜,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高危项目。
有过洞潜经历的李琳,深刻体会过水下洞穴的深不见底和曲折迷离,“水面上来看,就是一个湖泊,但在水下,因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系列洞穴系统,它们弯弯曲曲就像蚂蚁洞一样。”
李琳说,洞潜的开口部分,很多潜水员都可以下潜到,不涉及特别危险的情况,但如果继续往下,就会逐渐进入到比较狭窄的区域,“它不像机器打出来的洞直进直出,是非常曲折的洞穴系统,里面会有各种未知的分叉。”
而进入洞穴以后,没有照明系统,“潜水员只能依靠自己携带的光源在有限范围进行照明。”此外,越深入洞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风险增加,人类的生理极限也在被挑战。
国内尚无下潜到200米救援先例
“这么大的深度已经不是技术层面的风险了,是生理极限。”李琳表示,潜水员进行深潜,很可能发生气体麻醉,“像韩颋进入的是更深的深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氧气、氮气以及其他惰性气体都会发生迷醉效应。”
气体麻醉就是氮麻醉,是指氮不参与各细胞成分的化学过程,但它在血液中的分压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产生麻醉作用。如人体潜水到50至120米深度时,呼吸气体的氮分压可升高到5至10个大气压,此时高压氮就会产生麻醉作用。李琳说,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症状跟醉酒很像,“可以想象在喝醉的情况下,进行如此高危的事情,任何操作都是致命的。”
此外,李琳认为洞潜时,如果潜水员不熟悉环境,迷路也是有可能的,“但我不认为他(韩颋)会发生迷路的情况,如果他意识清醒的话,他是有路绳的,而且他已经是最了解那个地方(指九顿天窗)的人了。”
一般潜水员和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根被称为“象拔”的充气浮标来辨认位置。“如果潜水员离水面非常近了,浮标是可以浮上来的。”李林坦言,但在九顿天窗,可以想象在一个弯弯曲曲、分支众多类似蚂蚁洞的洞穴里,浮标是很难飘到洞口来的,更大的可能是被卡在了某个地方。
“国内还没有下潜到200米救援的先例,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可以与韩颋能力匹配的潜水员。”李琳说,他不认为有人有能力,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完成这样深度的潜水救援。“我们不鼓励下潜至200米救援,但我相信有人在尝试救援。”
发稿前,潮新闻记者联系到潜水员陈莉(化名),她表示自己还在现场参与搜救,暂无法多做回应。在陈莉的个人社交账号平台,记者看到她曾在今年5月份作为潜水行业服务商DHS外派潜水医师,参与水下水面保障韩颋挑战洞穴大深度潜水亚洲记录。
陈莉个人社交账号截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