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求助,总能收获暖心应答,一个按键,串起百姓柴米油盐。下水道堵塞、出门忘带钥匙进不去门、孤寡老人想找人唠唠嗑……如今,每当遇到烦心事、要紧事、难办事,嘉善百姓都认准了一个品牌——“民声一键办”。
广纳民声民意,把民生“千条线”纳入一键办这根“针”,今年,嘉兴创新推出“民声一键办”改革模式,把12345、110与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三方一并贯通,形成互联互通的闭环“铁三角”架构,群众无论打哪个电话,内部都能无障碍流转。
今年5月4日,嘉善县罗星街道在全县率先建成“民声一键办”专班队伍并进入常态化运行。截至目前,共办件3442件,日平均接单23.4件,居全县第一。罗星还率先建立起回访制度,及时了解化解情况,实现事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民生难题,如何一键就灵?近日,记者走进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智能指挥大厅,“解码”这支活跃在老百姓身边的服务队,探寻这条热线不掉线的秘诀。
民呼我应
一条热线全天候不掉线
“您有新的‘民声一键办’事项,请及时处理……”深夜22时,安静的指挥大厅里响起一声语音提醒,26岁的“民声一键办”接件员陈舒悦立刻点开电脑系统,在十秒内就完成了指令的签收。
点开事件详情页面,陈舒悦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拨通了事主电话询问情况。“这么晚了,边上工地还在施工,太吵了,能帮忙联系相关单位暂停吗?”“不好意思,影响到您休息了,我们来解决,现场也会有人去查看的,您再耐心等一等……” 陈舒悦声音轻柔地安抚着电话那头群众的情绪,又再次核实地点和情况,快速将事件信息发到了工作群中。
夜已深,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的工作群中却消息不断。“收到,准备前往现场。” 见到最新信息,值班处置员迅速回复。此时陈舒悦已在查询施工单位联系方式,再次拨出电话。最终从接线到解决,短短十几分钟,一桩噪音扰民事件被化解在线上。
“夜里最多的是噪音扰民投诉,也有其他求助,有时候晚上接收到的事项比白天还多。”自从成为一名接件员,陈舒悦早已习惯了三班倒的工作作息,一班24小时,她始终绷紧一根弦,随时等待指令签收。“我们的工作宗旨就是24小时在线,全天候服务。” 陈舒悦说,邻里纠纷、物业纠纷、消费纠纷、劳务纠纷、监督求助、意外事故……纵然民声千头万绪,只要群众打来电话,就一定要给出及时回应。
“‘键’指的是智能化,‘办’则是指统筹协同,有人来为群众办事,解决困难。”嘉善县罗星街道社会治理办公室主任王伟锋说。“民声一键办”工作将110报警平台接到的非警务类事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到的投诉类、求助类电话,基层网格员、社区干部等上报的疑难矛盾纠纷线索等,汇总到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街道通过该平台分发指令,并落实专班办事员跟进追踪解决事件。
为啥要打造“民声一键办”品牌?王伟锋说,长期以来,基层治理存在部门职责交叉、边界模糊的问题。而一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事项,也会有“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现象。小事件一旦处理不当,小问题也会变成大矛盾。“‘民声一键办’畅通了民意收集推送渠道,变被动知晓为靠前治理,也实现了公安、行政执法、街道、社区等多部门联动,”王伟锋说,“这正体现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
专业迅速
一支队伍暖心服务在现场
“阿婆,您家住在哪儿啊?来,地上不干净,我扶您先起来……”前不久一天中午,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接到110派件,报警人称看到一个老人躺在鑫锋村的竹林里,请求相关部门前往处理。接到出发指令,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 处置员杨怡文、陈勇奇和张崧三人一组不到十分钟就赶到了现场。一到现场,三人分工合作,一人上前与老人沟通,一人向周边村民了解情况,剩余一人负责拍摄并文字记录。
原来,老人与家里人发生了些小矛盾,便从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的家中出走,一直走到了接壤的嘉善的村子里,走累了便索性躺在了路边休息。杨怡文一边扶着老人一边劝,可问了半天老人也说不清家里人的情况。无奈之下,处置员们与村干部和村网格员商量,联系了辖区派出所,通过公安跨区查找,终于把老人的家里人给找着了。劝了一个上午,最终村干部、公安和“民声一键办”处置员们联动合作,最终把老人安全送回了家中。
“我们每次前往现场处置,都是三人一组。”杨怡文说,跑现场多了,他们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碰到矛盾纠纷时,先把双方拉开,再找个安静的环境,让双方一起坐下慢慢劝和;接到像费纠纷、劳资讨薪时,就带着事主联系市场监管、人社相关部门,帮着一起走正规维权途径;小事尽量调解讲和,调解时一定得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主打一个沉浸式“背靠背”……
在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指挥大厅的一张办公室桌上,放着三大摞50多本厚厚的工作记录本。记者随手拿起一本来翻看,只见一张张现场处置登记表上,被工整的字迹填满。接报时间、接报内容、到达现场时间、处理结果等事项记录得详详细细,连处理过程时间都仔细填写精确到了分钟,极为认真严谨。群众事,无小事,杨怡文说,有时电话里掌握到的信息有限,赶赴现场处置,不仅要做到二次核实情况,还得学会随机应变。
9月10日凌晨1时19分,一通救助来电被110派件到了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指挥大厅,嘉善信息学校附近的人行横道边有一辆电瓶车撞到了隔离桩,且初步了解现场有人员受伤,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的处置员们火速前往现场。途中,一名处置员致电求助者戴先生,才得知受伤的并不是他。
原来,戴先生的朋友开着电瓶车栽他从干窑镇前往嘉善城区,途径学校时,朋友低头看了一眼手机,导致电瓶车撞在斑马线旁的隔离桩上,车子撞坏了,半夜又打不到车,只好打通了求助电话。“他脸流血了,你们快来吧!”电话中的戴先生语气焦灼。救人要紧,了解了事情原委,处置员们一到现场便当即决定兵分两路,由一组队员先行送报警人戴先生和伤员去医院就诊,并请另一组队员处理现场后续事宜。
现场处置有条不紊进行着,一组处置员带着伤员就近就诊并做好笔录,另一组则将现场撞坏的电瓶车挪到了安全区域,并将事故现场拍照取证。“没想到人来的这么快,处理得也快!”事后,戴先生不禁感叹,连声道谢。
据悉,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专班与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合署办公。结合信访维稳、应急管理等工作,每天落实1名班子领导值班,全面负责事件的指挥调度、跟踪化解等工作。目前,专班里有接件员6人及现场处置人员18人,平均年龄27岁,实行三班三倒的24小时备勤制度,确保迅速响应接件。
专班不仅配齐了硬件设施,做到统一车辆、统一服装,统一装备,街道还投入100余万元,为“民声一键办”专班配置了外勤用车3辆及记录仪、对讲机等智能设备,急救箱、救生圈等应急物资也是一应俱全。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专班严格落实即时响应处置机制和24小时备勤制度,暖心守护着一方平安。
精准配合
一套机制智能接单快联动
在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专班工作人员心中,有一串数字始终被牢记。“1231030”, 代表着一旦收到民声事项,要做到1分钟内签收、2分钟内联系当事人、3分钟内指挥、10分钟内首批处置力量到达现场、30分钟内处置力量全域响应到达。
一键通达听民声。在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智能指挥大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一条条指令从指尖发出。为跑出协调处置的“加速度”,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对接12345、110流转的非警务事项,实行“派单、签收、监督、反馈”的指令闭环运行机制,推动各层级、各环节无缝衔接。
各项百姓诉求秒接快办的背后,是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专班与派出所、行政执法、信访等部门联动建立的一站式反馈、监督、转办的沟通办结机制。街道组建起“民声一键办”专群,一键上报处置现场实况,在实时监控、预防突发性事件的同时助力现场协调外,还能与县级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实时汇报专班组织运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结合县级部门反馈与群众意见建议,加速事件办理进程。
此外,罗星还对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并制定更新了现场处置表,规范处置员办件流程,在确保事件化解实时有效的同时,提升可循性和办件效率。截至目前,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处置人员到场时间缩短10%,办结时间缩短15%,共联动各部门完成现场处置332次。
事情办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们每日分析研判接件情况,并对接件事项定期开展抽样回访。” 说话间,王伟锋拿出了一张小卡片,卡片一面印着罗星街道“民声一键办”的热线服务电话和品牌LOGO,另一面则印着一个二维码。未来,每一个打来电话的群众,都会在现场处置员手中拿到这张卡片,只要扫码二维码,就能对本次服务进行问卷评价。
王伟锋坦言,随着“民声一键办”品牌的打响,办件量大、办理难度高等问题随之而来,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重复来电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做到‘一升一降’。” 王伟锋说,这一升,要将事项化解率提升到80%以上,一降,要把重复来电率降低到14%以下。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继续优化内部流转机制外,还要完善内部循环闭环处理机制,真正让“民声一键办”品牌实实在在获得群众的认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