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之后上班的第二天,身体有种说不出的乏力感。
加上渐冷的天,微亮的光,实在太好睡了吧。闹钟一响,怎么也爬不起来。
恨不得多定几个闹钟。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睡眠管理团队立即喊停:闹钟不是越多越响就越好!
我们从睡眠中醒来的那一刻,需要激活神经和肌肉,才会变得清醒。
设置很多闹钟,不断被吵醒、入睡、再吵醒,最终虽然勉强醒了,但腺苷这种大脑内调节睡眠的中药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分泌水平可能发生紊乱,产生更多的困意,甚至脑子像被“水泥糊住了”一样。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表明:反复惊醒又睡下,更容易陷入睡眠-觉醒循环,难以完全清醒,长久下去会导致慢性疲劳。
同时,听到闹钟响后再次入睡有可能会进入深睡眠,从而导致睡过头,影响当日的安排。
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两种循环往复。
如果睡到自然醒,醒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之后。此时,大脑的状态和清醒时很像,基本可以做到丝滑切换。这样醒来后,会有种“睡饱了”的感觉,感觉自己“脑筋都变好使了”。而如果强行唤醒后更容易感觉疲倦,同时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全科医生一般建议“起床困难户”设定2个闹钟,间隔20分钟。这是因为在早晨,从深睡眠过渡到浅睡眠,大约需要20分钟。
在铃声上,可以尝试将第一次闹钟铃声设置为轻柔、时长相对较短的,第二次的铃声则选择较为动感、时长相对较长的。
如果在第一次闹铃时醒来,说明很可能处在REM睡眠,可以继续保持在这个时间段设置闹钟。
如果没醒,也没关系,说明第一闹钟仍在NREM期,不容易醒。而20分钟过后,后面周期将转换为REM期,在第二次闹钟醒来也会比较舒服。
大多早上起不来,可以归结为3大原因:没睡够、睡得差、生病了!
没睡够: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的睡眠时间更是越缩越短。睡眠平均标准明显低于推荐时长,睡眠时间过少是导致早晨起床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睡得差:睡眠质量差是导致我们睡不醒的另一主要原因。因为睡眠质量差,我们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才能使身体、精神得到充分休息。
生病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成了“起床困难户”,主要表现就是工作日早晨赖床到不起会迟到,周末则直接睡到起床吃午饭。
当睡眠期较传统时间延迟3~6小时,清晨难以觉醒,通常在凌晨2~6点仍无睡意并精力充沛,上午10~13点前则很难醒来,可能已经患上“睡眠时相推迟综合征”。
这种疾病在年轻成人中的患病率高达7%~16%,而熬夜、睡眠不规律是主要诱因之一。
全科医学科睡眠管理团队提醒,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是“夜猫子”或者年轻恢复快就可以天天熬夜,保障睡眠的节律很重要,切忌频繁打乱睡眠节律,造成睡眠障碍并带来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的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睡眠问题,应及时就诊,寻找专业医生的帮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