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
从西子湖到北大荒,她带着文学的梦想和虔诚的热爱,用文字记录着历史。张抗抗,1950年出生于杭州,在杭州出生并度过了少年时代。十九岁时,张抗抗离开杭州去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自学写作,五十年来笔耕不辍,这写作道路一走,就是一生。
近日,十卷本《张抗抗文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抗抗文集十卷本,全集300多万字,集中呈现了著名作家张抗抗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随笔等创作成就。内容丰富多彩,创作风格多样,是一套丰富、厚重,值得收藏的张抗抗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
在文集的自序中张抗抗说她是一个追光者,“从我少年时阅读文学作品开始,心里总有晶莹的光斑在跳跃”,“为了寻光,我用文字把雾霾拨散;为了迎光,我用语言把黑暗撕开”,“我梦想变成一只萤火虫,让我书中的每一个字,能在暗夜里发光,孤光自照”。
“文学所追求的美善真诚,可以为这个灰暗的、冷寂的世界带来光亮的”,“选择了文学,灵魂就有了伴侣”,“写作的尊严是独立思考精神、批判性的思维、个性化的表达。”张抗抗说。
张抗抗的文学之路,既为心灵写作,也为生活和历史的进程写作。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书写中,她擎举着对文学的虔诚,赋予自己不被磨灭的洁净与激情,她的作品中,有一种持久饱满开阔的精神力量。
《张抗抗文集》有哪些作品呢——
《北极光》作为作家张抗抗的中篇代表作,不局限于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而是着力深入时代个体复杂的内心隐秘,塑造了一个个生动而丰富的人物形象。《北极光》收录了作者从1980—1995年的中篇小说代表作。《淡淡的晨雾》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追求新时代理想主义的《北极光》,描写了青年人在社会变革时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在读者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塔》《忏悔》,表现了往昔生活以及对历史的反思;《第四世界》以高超的手法揭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处境。作品烙刻着新时期文学强烈的精神印记。
编辑推荐:《北极光》所收作品情节生动,人物塑造具有个性化特点,语言泼辣净爽,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描写了青年人的思想变化和成长历程,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容易令人产生共鸣和感动。
《把灯光调亮》是作家张抗抗中篇代表作,以女作家独特的视角记录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环境的变迁及人性的嬗变。文字优美,人物性格鲜明,展示了一个实力派作家的文学成就。本书收录张抗抗1995年至2020年创作的多部中篇小说。作家以宽阔的创作视野,对知青题材、女性心理、历史和现实等进行了深入思考及描摹。较之此前的小说创作,作家的叙事方式不断履新,语言风格趋向沉稳、凝重。《集体记忆》是对历史的重新梳理;《请带我走》对人性进行了“忏悔”的提升”;《工作人》表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农民,在城市文明与农村传统观念的冲突中成长的经历;《把灯光调亮》反映了当今社会精神需求的匮乏,女主人卢娜心里无法放下的少年伙伴——那个永无归期的模糊影像,亦是书籍与文化衰微的指代。现场与“事件”背后的人物,成为两条纵横交错的隐线,贯穿始终互为交织,构成小说的双向悬念。“灯光”反复出现,成为渴望光明的隐喻。
编辑推荐:《把灯光调亮》中的文字充满人性的观照,细腻、敏锐,笔下的人物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透过广阔的创作视域,引导读者更加清醒、客观地去追寻过去和看待现实。
《何以解忧》全面展示著名作家张抗抗丰富而多思的独特文学品质,这些跨越时空的作品,因其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成为重新解读历史的模板,堪称一个时代的文学笔记。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以来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包括《爱的权利》《夏》《去远方》《无雪的冬天》《白罂粟》《红罂粟》《流行病》《斜厦》《何以解忧》《鸟善走还是善飞》《北京的金山上》《干涸》等。作者站在当下重新发现“过去”,在对比中摒弃单纯的价值判断,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历史真相与现实生活、叙事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沉潜到人性深处,体现出知识分子对苦难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编辑推荐:《何以解忧》收录的是张抗抗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以一种回望和思考的姿态,使作品在现实主义的格局之下,映照生活的脉络与历史的进路,既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芒,又保持着对现实尖锐的批判激情和关怀意识。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触觉,使得作品在挖掘人性深度、质感丰盈的同时,流露出温情而悲悯的情怀。
《隐形伴侣》是张抗抗长篇小说代表作,以女作家独到的细腻笔触,通过揭示特定人性深处存在的“隐形伴侣”,剖析藏在人性背后的精神处境,又以理性力量倾力打造的一部当代作家超越之作。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一对知青在北大荒恋爱、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女主人公肖潇曾把自己关于真诚和正义的理想,寄予自己的恋人陈旭,但婚后的现实使她在极度的痛苦与迷惘中,终于认识到每一个人的体内都有另一个终身无法摆脱、令人恐惧和震颤的“隐形伴侣”。小说擅长挖掘人物的心理,揭示与剖析内心深层的矛盾,运用幻觉、意识流、梦境等手段,借助主人公的心灵律动,对人的自我分裂、自我疏离进行了自审。内容丰富精彩,文笔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及思想性。
编辑推荐:《隐形伴侣》这部长篇力作深刻体现了作家张抗抗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作家通过一对艰难处境下夫妻的离合,熟练地融意识流、变形、反讽、夸张、荒诞等多种叙事技巧于一炉,将笔锋探入人性深邃的层面,揭示特定人性深处存在的“隐形伴侣”。小说打破了一般的故事结构,注重心理分析,其中对真与假、善与恶等价值观念的思考,显示出张抗抗的理性力量和锋芒。
《赤彤丹朱》是作家张抗抗长篇小说代表作,一部试图从精神领域关注和剖析理想主义的长篇小说。从一个家族的记录折射出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现实,呈现了中国现代及当代的时代变迁,以及在历史的车轮下人物的沧桑命运和历史反思,是一部既感人又发人深思的作品。小说描述了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坎坷命运,以及三代人离合悲欢的生命历程。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珠江三角洲、秀美的江南水乡、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一直到90年代春回大地的西子湖畔。在历史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对热血青年对爱情和革命的向往与追求。他们历经了半个世纪的生死磨难,挚爱如初,浪漫的激情和梦想依旧。没有梦的人生,白昼太漫长,黑夜太荒凉。但因噩梦终究会醒,人类永远在痛苦中苦苦寻找着实现理想的路径。作者以“我”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父辈的历史。对半个世纪以来的红色风暴,做出了深层的解读与反思。
编辑推荐:《赤彤丹朱》作为张抗抗长篇代表力作,用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和文体结构,从“女儿”的视角讲述了“我”的父辈,一对“红色恋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坎坷经历。小说的新奇构思,真切表现出更为同步的生命体验,写出了历史烙刻在“我”身上的那个样子。
《情爱画廊》是作家张抗抗长篇小说代表作,以画为形,以情为魂,用神奇宏阔细腻唯美的“文字画面”,表达审美意义上的情爱理想主义,勾勒出具有现代精神的“女性美”。《情爱画廊》讲述了女主人公秦水虹,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舍弃优裕的家庭和女儿,在两个城市、两个家庭之间苦苦挣扎的故事。在她身上,传统的“母性”和女性的“自我”发生了猛烈的冲突,亲密无间的母女关系不再构成文化意义上的承继关系,而成为背离、中断、还原成生命独立的个体。女主人公具有现代精神的“女性美”,不再是被男性本位文化所掌控的女性形象,而是开放的社会背景与生活形态中,重新苏醒的女性的代表。
编辑推荐:《情爱画廊》中,张抗抗用艺术家的绘画语言,以丝丝入扣的笔触写出情爱双方的微妙心理。借助绘画艺术绘画语言,替代小说中通常的文学叙述,通过种种“视觉”效果,让我们感到主人公精神领域那些用文字难以表达的信息和情态。在艺术的把握和表现爱情方面,手段丰富,叙述纯熟,语言有力,艺术表达很富感染力,给人以畅快淋漓的艺术体验。
《作女》是张抗抗长篇小说代表作,通过对卓尔等一群对生活充满激情、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形象塑造,对一直处于男性中心的社会,提出极具冲击力的挑战和思考。本书通过描写以女主人公卓尔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生活在北京的一群不安分守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作女”的生存状态,表现了中国社会中都市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权社会戒律、规则的颠覆与反抗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拯救。“作女”们具有独立意识,敢于追求与梦想,既是对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挑战,也是中国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
编辑推荐:《作女》中,张抗抗描绘了一群活跃在北京的“作女”形象,折射出时代女性的个性风貌,也提出女性自尊、自主、自强及女性主义问题的独特思考。生动曲折、新锐大胆的情节背后,不乏其思想深度和艺术力度,具有一种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牡丹的拒绝》收录了作家张抗抗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散文代表作50余篇,作者将自己重要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细腻的文字记录下来。作者难能可贵地真实记录了自己思想的隐秘的波动,正是这种自我审视的思索,使得文字更有真实性和感染力。《牡丹的拒绝》记录了作者青年、中年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的代表作有《地下森林断想》《橄榄》《夜航船》《遗失的日记》《故事以外的故事》《无法抚慰的岁月》等,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情怀透视人类心灵,在温婉优雅的文学气韵中传递作者的独立思考。作品纯朴自然,起伏有致,体现了一种自然的人性之美。
编辑推荐:《牡丹的拒绝》以纪实为主,文辞细腻、情感饱满,文中呈现的人物性格坚韧且自信,注重生活细节,一朵野花、一只野鹦鹉都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文中的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清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活泼的文字给读者带来畅快的阅读体验、流畅爽朗的艺术意境和不可遏止的追求渴望。
《乌镇的倒影》收录了张抗抗从2000—2022年的散文代表作,包括《白色大鸟》《苏醒中的母亲》《石砌的史书》《西拉沐伦河漂流》《君子不独乐》《乌镇的倒影》《鸣沙山听沙》等。作者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描述了南方的风土人情,在对景、物、人、事的细腻刻画中,渗满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激情、理想。文章与其小说作品形成“互文”文本,笔致飘逸,淡远雅致,呈现出哲思深邃、意味隽永的艺术特色。
编辑推荐:《乌镇的倒影》中张抗抗用优美又富有思辨的语言,记述时代变迁中的个人所见所闻所思,对社会历史的洞察,多有犀利的批评眼光;对人情世态的描写,亲切感人;对山川地理的刻画,充满了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激情和理想,让读者于品读之中呈现出一种反思性,富有思辨色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仰望星空》收录了作家张抗抗从1980年到2020年40年间发表的随笔、序跋、书评以及讲演稿,其中包括《散文是一种独白》《跨地域写作》《快乐的忧思》《骑兵军飓风》《青春文学的裂变》《万古春归梦不归》《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新世纪文学与社会“互动”之新——2010年9月在哈佛大学东亚系“第二次中美作家论坛”的讲演》等。作者用优美的文学语言,表达了感性与理性兼具的思考,具有洞察力、思想性,并对文学观、价值观及文化现象进行了个性化的阐释,记叙了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
编辑推荐:文集的第十卷《仰望星空》,含藏了张抗抗之所以成为张抗抗的几乎所有秘密——序跋、书评、随笔、访谈稿、演讲稿,还有张抗抗年表及完整的作品目录。从年表上来看,她11岁时就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作品,所以在跋中“2022年是我从事文学创作活动50周年”是她自谦的讲法。《仰望星空》阐述了张抗抗基本的文学观人生观,有很多可供研究五零后作家的资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文本,各方面都非常值得研究。
10月14日下午3点,《张抗抗文集》钱报读书会将在纯真年代书吧杨柳郡分店举行,钱报读书会邀请著名作家张抗抗,与读书会嘉宾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主席艾伟,著名作家、浙江省作协原副主席王旭烽,著名作家、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陆春祥对谈,与大家一起分享她50余年的文学创作生涯,见证一个作家的深情呼唤在时代中激起的回响与余音。
来这一场钱报读书会吧,与在文学与现实的双重世界中都走过了千山万水的张抗抗来一场难得的碰撞吧,在杭州的金秋,以文学的名义,致敬人生。
抢先读
《张抗抗文集》自序
很久以前,在炎热的夏夜,我常常看见小小的萤火虫,闪着幽绿的微光,从眼前一闪而过。它掠过潮湿的空气,穿透浓稠的夜色,燃起尾灯,在黑暗中起起伏伏,或是匍匐于低矮的草丛里忽明忽闪。
它似乎并不打算照亮周围的黑暗,它只点亮自己。
从我少年时阅读文学作品开始,心里总有晶莹的光斑在跳跃。
那星星般、火焰般的亮光,闪烁着移向远方,引领我一步步走上文学之路。五十年中,我写下了八百多万字的作品,精选成这部三百万字的十卷文集。
文集是一部生命的史诗,文集是一次对自己严格的拷问与检验。
偶然间,从百十部旧作里,我发现了一个秘密:
1972年幼稚的小小说《灯》、1981年的中篇小说《北极光》,直到 2016 年的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我对“光”似乎特别敏感。回望我的文学路,大半生的写作,始终被微弱或是宏阔的光亮吸引着。
阳光炽烈、圆月皓洁、星空邈远。我是一个心里有光的人!
为了寻光,我用文字把雾霾拨散;为了迎光,我用语言把黑暗撕开。
人类的进化和变异,从骨骼开始。骨骼支撑着生命,使人能够站立起来。当生命的血肉之躯不复存在,最后留下了坚硬的骨骼。作品的内涵与思想,正如骨骼一样。骨骼是一支烛台、一只灯架、一座灯塔,让光束高高、灼灼地挥洒和传播,成为江河湖海的淼淼烟波中鲜明的标识。
当然,还有灵魂。灵魂飘飞出窍,升天人地,灵魂就是永恒的光。
编选这部文集的过程中,审视五十年来的旧作,我常常纠缠在截然相反的复杂心情中。有时我会惊叹:那时我写得多么好啊,那些流畅有趣的句子、独特的人物,新文体的尝试;那时的我,文思喷涌,认知超前……有时我也会沮丧懊恼:早期的文字太粗浅简陋了,细节不够讲究……更多的时候,我会深深感慨:我应该写得更好些,我完全可以写得更好。
可惜,年过七旬,一切都不可能从头来过了。
已落笔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篇每一部,都是生命留下的真实印记。是用书页压缩、凝聚而成的人生和历史。
写作的人在写作中享受寂寞。书籍和文学都是寂寞的产物。
寂寞中,我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扬。
在我大半生的写作中,“写什么”和“怎么写”同样重要——“写什么”体现自己的价值观,“怎么写”是价值观实现的方式,用文学表达对自身、人性及对世界的认识。其实,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写作”。整理文集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叩问自己,杂糅的思绪渐渐清晰:少年时,文学是对美好理想的向往;青年时,写作是为了排遣苦闷;中年时,写作是为了精神的坚韧与丰厚;进入晚年,写作是为了抗拒人生巨大的虚无感。一生写作,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种种疑惑、困惑,可惜始终未能达至不惑。
我已与文学相伴半个世纪。于我而言,身前的赞誉非我所欲,身后的文名亦非我所求,写作不是我的全部生命,而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在写作中不断成长——成熟,在文学中日臻完美,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一个有尊严的写作者、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近年来,我留意到萤火虫已越来越少,它们被污染的环境和滥用的农药灭杀了。我心黯淡进而悲凉。我梦想着变成一只萤火虫,让我书中的每一个字,能在暗夜里发光,孤光自照。
是为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