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已阅丨习主席复信背后,浙江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抗战史

潮新闻 记者 王璐怡 共享联盟·省档案馆 童菁菁2023-10-07 13:20全网传播量3301
00:00
00:00

“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一封复信,让很多人的目光再度聚焦到一支特别的队伍——飞虎队身上。

80多年前,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用鲜血和生命在反法西斯战场上铸就了友谊长城。近日,促进中美航空历史事件研究和纪念的美国民间友好团体——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格林和飞虎队老兵莫耶、麦克马伦,共同致信习近平主席,介绍基金会和飞虎队老兵支持推动中美友好交往的情况,表示将传承和弘扬中美合作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段历史也与浙江相关,这里当年也发生过中美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浙江不少档案馆的馆藏资料中,就记载着这段跨越大洋的特殊情谊,让人感慨万千。

揭开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先要了解习主席此次复信中提到的飞虎队。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由美国空军退役军官克莱尔·李·陈纳德组建。

1937年,陈纳德受时任中国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邀请,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顾问。没过多久,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由此开始。目睹此情的陈纳德一改最初指导3个月的约定,决定留在中国帮助抗战。

他接受宋美龄的建议,在昆明建立了一所航空学校,为中国培养空军战士。但战争形势极为严峻,1940年9月的一次空战,中国空军损失惨重,34架老式苏制驱逐机被击打得只剩10架,一批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壮烈殉国。

在此情况下,陈纳德返美宣扬中国抗战,努力争取各方援助,包括总统罗斯福的支持。1941年,一支包括预备役军官和退出陆军、海军航空部队等士兵组成的志愿军,通过非官方渠道秘密组建。这支“民间”性质的航空队,就是后来的飞虎队。

珍珠港事件爆发约两周后,在昆明上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首次作战,成功击退多架日本轰炸机,可谓一鸣惊人。据昆明飞虎队纪念馆资料记载,当地报纸称志愿队为“飞虎队”。

飞虎两字,源于中国成语“如虎添翼”,有了翅膀的老虎无比勇猛、无往不胜;中国的抗战,有了美国航空志愿队的支援,亦如猛虎添翼。

这个名字很快传到了美国。当时,太平洋战争开始不久,各个战场消息不佳,美军处于“黑暗时刻”,飞虎队的表现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时代周刊》对飞虎队进行了报道。此后,不断出击的飞虎队被中美两国民众广为传颂。抗战时期,飞虎队共击落日本军机2600多架,击沉、击伤舰船44艘,击毙日军6万多人,成为抗日战场上的英雄。

但战争是残酷的。援华作战期间,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众多中国人也在营救队员过程中献出了生命。

地处东海之滨的浙江,隔海相望日本,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是西太平洋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南地区抗战的前哨。在抗战期间,浙江军民多次与美英盟军合作,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

其中,1942年营救美国杜利特尔轰炸机队飞行员,是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W020150512333986468491.jpg

美国空军杜利特尔中校(前排左四)及机组人员与救助他们的中国朋友在临安的合影

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为重振士气,1942年4月18日,美国派出由16架轰炸机组成的杜利特尔轰炸机队,对日本东京等城市进行轰炸。

因轰炸机提前起飞增加了航程,后又受导航、气候、联络不畅等因素影响,完成轰炸任务后,无法返回到航空母舰上,全部75名飞行员只能在黑夜中迫降或弃机跳伞,其中有10架飞机降落在浙江,浙江军民就此展开营救。这些飞行员绝大部分生存了下来,辗转到安全地带,然后被送往西南大后方。

在浙江省档案馆和象山、江山、遂昌等地档案馆,藏有许多浙江军民营救杜利特尔轰炸队飞行员的档案文献。这些档案,是在飞机迫降后和营救中形成的,主要为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电报等文书,和照片类档案、实物档案如飞机残片等。

13年前,这些档案和1942年舟山渔民救助“里斯本丸”英军战俘事件档案一起,以《浙江抗日军民救护遇险盟军档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江山市档案馆馆藏的《江山县营救友机飞行员出力人员事迹清册》《江山民众救护美军飞行员的轿资收据》等多份珍贵档案,就记录了降落在当地的2架飞机和6名飞行员获救的经过。

当时降落在张村乡左坑口村大见坑自然村的3号机,领航员是中尉查尔斯·奥祖克。一清早,当地的巡山人廖金和发现一名高大、全身红毛的“怪人”,小腿受伤坐在一块石头上。廖金和被吓坏了,赶紧下山喊人。

档案记录的细节,现在读来仍很有意思。

由于语言不通,美国飞行员无法说明身份,就对着日本国旗怒目而视、做鬼脸或握拳砸,对中国国旗则咧嘴而笑或竖起大拇指,于是村民和他相认。

象山档案馆内的一则公文档案,也有相关记录。这则1943年12月6日第六区专员公署发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的呈文说,海涂上看到3名很狼狈的外籍男子:“咨询情由,则因语言不通,款曲难知,不得已遂各已(以)指画沙,明示国旗,始知系美籍驾驶员。”

大见坑村民了解“怪人”身份后,将其搀扶下山,并把此事报告给保长廖诗原。廖诗原带人把奥祖克抬回自己家中,夫妇俩帮他清洗伤口、更换干净衣服,上山采草药敷伤口。

当时老百姓生活困难,每天只能吃玉米糊、玉米饭,但给奥祖克吃的是鸡蛋、红米稀饭,睡的是夫妇俩让出的床。养伤4天后,廖诗原又带人抬着奥祖克,翻山越岭送到了江山县城。

在战争期间,这样的营救有很大风险。象山县档案馆馆藏《美机降落在爵溪敌寇屠杀居民情形》档案1卷中,记录了营救6号机遇险飞行员经过及失败的情形。

图片3.jpg

爵溪乡乡长杨世淼呈报的美机降落在牛门洋面营救经过情形

6号机迫降在象山爵溪,确认身份后,时任爵溪乡乡长杨世淼把3名美军飞行员带回家,并在第二天密派10名壮丁,绕道护送他们出境,不料附近伪军发现后密报日军。当大家护送到爵溪白沙湾附近时,被闻讯而来的日军团团围住。

日军一面将3名美军飞行员押解至茅洋驻地,一面用机枪将10名壮丁悉数射杀,后又窜入爵溪乡大肆烧杀掳掠。杨世淼闻讯避匿逃过一劫,但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

尽管营救工作有风险、有难度,甚至还会遭到侵华日军的疯狂报复,但浙江军民竭尽所能提供帮助。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在回忆录中描述了日军所犯下的罪行:美国飞行员所经之地,不少村庄被焚,成百成千的村民被就地枪杀。美国飞行员把营救他们的浙江百姓视为救命恩人,两国人民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档案,记录着这段80多年前跨越大洋的深情厚谊,并不断演绎着新的感人故事。

象山县档案馆馆藏《象山渔家女赵小宝营救美国飞行员》档案1卷,记录了营救15号机的事件经过。这段历史,30年前由象山渔家妇女赵小宝口述。

当时,年仅20岁的赵小宝和丈夫发现迫降的15号机组人员,和村民共同努力,把5名飞行员送到三门县城海游镇,并在国民政府护送下全部返回美国。

1990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原副总裁穆恩,组织一支考察团来到浙江、安徽等地,寻找当年参加营救美军飞行员的中国人。他们在象山县石浦镇找到了赵小宝,并送给她一块刻有44名被救美军飞行员签名的“感谢牌”。

1992年,美国政府在明尼苏达州举行“杜利特尔行动”50周年纪念活动。3月17日,赵小宝和其他几位老人受邀赴美,受到热情款待。

图片2.jpg

中国老人(左三起)陈慎言、赵小宝、朱学三、刘芳桥、曾健培和被他们营救的杜利特突袭队员在白宫门口合影

这份珍贵的友谊,还在一代代传承。

代杰夫·撒切尔,是当年轰炸东京的杜利特尔轰炸机队7号机机械师兼尾炮手戴维·j·撒切尔的儿子。2015年9月,他追寻父亲的足迹来到衢州,并取中文名字“石碣赋”。他说,若没有中国人的营救,就没有生还的父亲,也就没有战后出生的他。

轰炸机队成员的后人,还成立了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协会中有一名特别成员刘美远,其父刘同声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国航空工程师,曾于1942年4月护送2号机组的5名飞行员,安全抵达衢州第十三航空总站,并一直护送到重庆。

在刘同声陪同下,队员们一路受到很好的款待。后来,刘同声赴美留学,在美定居后加入了协会,经常参加各种纪念活动。出生在美国的刘美远,受父亲影响也加入其中,多次回浙江追寻这段历史。2017年到江山参观中美联手抗日纪念馆后,她用英文留言,希望继续合作,“推动中国和美国人民的友谊!”  

微信图片_20231007174921.jpg

正如习主席在复信中所言:“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新时期飞虎队员的参与和支持,希望飞虎队精神能够在两国人民之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馆藏抗战档案公开 杭州公布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
H5丨勿忘!浙江大地上的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