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26岁的毛泽东撰写了《问题研究会章程》,提出当时中国需要研究的71项大大小小共144个问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
正是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毛泽东不断思考、不断探索,最终找到了中国未来的路。
100多年过去, 青年毛泽东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大部分在今天已经不成为问题。但这种强烈的、充满忧患的“问题意识”, 仍然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
我们该如何看待问题?当问题来敲门,又该怎样应对?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八八战略”中蕴含的问题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问题作为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有国的问题,家有家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无论是谁、喜不喜欢,问题总是躲不开也绕不过去。
问题确实常常让人心烦,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在“千万次的问”,在与问题的“相爱相杀”中,时代才得以螺旋式上升。
詹姆斯·瓦特追问,水壶中沸腾的水为何会让壶盖“啪啪”地作响,从而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机时代;屠呦呦追问,中医药能不能为征服疟疾做贡献,从而发现了青蒿素,守护人类的健康;中外天文学家追问,浩瀚苍穹中有什么,从而展开了星空的探索,人类终能飞天和登月。
而如果对问题置若罔闻、熟视无睹,那么“针尖大的窟窿也能漏过斗大的风”,甚至会累积发生质变,造成“颠覆性的错误”。
1789年7月14日,法国人民正在进攻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可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记事本上是这样记载的:“14日,星期二,无事。”当有人把情况告诉他时,路易十六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造反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这是一场革命。”因为未能正视已然存在的问题,路易十六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
再将时间的镜头拉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推动历史前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坚持问题导向”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中,将其列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实践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
“浙江的发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浙江人民不断创造的。浙江的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回答着历史性‘天问’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前进的。”有专家曾这样指出。
“八八战略”正是从问题中诞生。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更先体会到“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的感觉,更早遭遇到“先天的不足”和“成长的烦恼”。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一书概括了当时浙江所遇到的问题:经济发展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人多地少、资源紧缺,能源、土地、水等资源要素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断加大,社会公正、社会治安和社会矛盾问题、公共安全和安全生产问题、市场经济秩序问题等都亟待解决。
而从深层次分析,问题的实质更在于:面向新世纪,浙江发展的优势在哪里?如何补齐发展中的短板?
面对这两个事关浙江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大问题观来理解现实、把握当下,经过将近10个月的深入调研、深邃思考后,作出了 “八八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
比如,面对“电荒”时不时发生以及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要养好“两只鸟”:“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比如,在生态建设问题上,他明确提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深化市场取向改革的问题上,明确提出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规范好、协调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的关系,等等。
可以说,“八八战略”的提出,不仅从长远和根本上为浙江开出了破解“成长的烦恼”的药方,更从战略层面对“形势怎么看”“路子怎么走”作出了世纪之答,从省域层面初步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怎样实现发展”等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展现出强大的思想力和实践力。
如果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作“打怪升级”,那么级别越高,遇到的问题就越复杂。如今,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无论对浙江还是对中国来说,“八八战略”中所蕴含的问题论精髓,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力,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学思践悟。
三
问题时时处处都有,但想要真正抓住它、解决它又很难。如何才能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呢?笔者以为,应把握好三句话。
“身入心至”查实情。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要紧的是善于发现问题。而要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开展调查研究。
只有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入”并且“心至”基层,才能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每年至少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深入基层和部门调查研究,“几年下来,我几乎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也跑深了与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真切感情,并在实践中逐渐跑透了浙江的省情市情县情。”
由此而来的“八八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至今引领着浙江“弄潮儿向涛头立”。
“剥开洋葱”探究竟。发现问题是前提,能不能正确分析问题更为关键。有人说,洋葱要一层层剥开,才能搞懂“生活的真相”。分析问题也要像剥洋葱一样,从外到内“层层揭开”,由表及里逐一分析。
对查找出的问题,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
比如,对于近年来脱口秀演员频频在雷点上“蹦迪”、玩梗上翻车的现象,相关主管部门既要严格执法,也要善于从类似的不良倾向中,深挖其中的原因和问题的实质,避免“癣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
“真刀真枪”解难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当前,我们国家“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对于浙江来说,在很多领域走在前列,也意味着会遇到其他地方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比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如何破解缩小“三大差距”这一核心难题?又比如,浙江正全力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三个“一号工程”,如何解决其中的难点堵点,实现系统性跃升?
面对它们,我们唯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真刀真枪去干,一个一个解决。
“岁月的列车不为谁而停下”。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埋头苦干,那些为梦想而赶路的人,终将得到时间的犒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