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下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工作室和中医护理亚运保障团队成员以及医院中医药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行10余人走进杭州亚运会主媒体中心中医药文化体验馆开展中医护理体验主题活动。
活动从当天下午一点半开始,原本计划为五点半结束,可到点后现场仍排着长队,场面异常火爆,最后因工作人员实在体力不支,才“被迫”开始限号。
“虽然到后面,手都抬不起来了,但看到各国友人和广大媒体朋友们为我们的队伍竖起大拇指时,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医院中医护理传承创新工作室负责人陈晓洁笑着说。
“大胡子”记者竖起大拇指
“按摩?中医?体验,什么时候?”活动还没开始,两位对中医药文化更是充满好奇的伊朗记者就守在现场,迫不及待地用“蹩脚”的中文询问。
当得知登记好信息就能体验时,两位记者喜笑颜开,原来他们很早就想来中医药文化体验馆逛逛,可因为名额太紧俏,一直没抢上,这不听说有专场,早早就来占位了。
“平时不是伏案写作就是扛着拍摄机器,到杭州后,又要忙着倒时差,除肩颈不适之外,还有一些睡眠问题。”护士长汪永坚和护士卫小凤分别对他们开展耳穴压豆和擀筋棒肩颈肌肉放松操作。
耳穴压豆,是使用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处,并通过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通过经络传导,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效地中医外治疗法,对各种痛症、焦虑紧张、失眠、疲劳、便秘等疗效明显。
“我感觉耳朵在发热,这种感觉非常舒服,中医真棒!”看到有媒体同行在对他们进行拍摄,“大胡子”记者连连竖起大拇指。
中药做的画真美
为了此次主题活动,团队成员都做了精心准备,护士张文静和柳雅带来了许多精美的中药材叶画作品,并准备了中药材指导大家现场DIY“创作”。
“中医药在台湾非常受欢迎,但用中药材制作叶画还真是第一次见,这种艺术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真的非常有趣。”一位中国台湾女记者在两位“妹妹”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独家作品——“安”,她想把这幅美丽的中药材叶画作品带回去给侄女。
叶画体验现场,大家各展才华,有心灵手巧的小姑娘,用金银花、钩藤、锦灯笼等中药材制作了一幅杭州亚运的logo;也有独具匠心的文艺男青年,结合中药材寓意,作了一幅体现“静、正、恒”等传统美德与君子操守的作品,惹得大家用相机拍了又拍。
努力让“中药不再难喝”
在活动现场,医院中药部(中医药博物馆)主管中药师朱博带来了许多中药琥珀标本,其中要数“中药中的十二生肖”挂件关注度最高,不少人都提出想用各种亚运纪念徽章来交换,但最终也没能成功。
“在大家印象中,中药都是很苦的,但其实中药也能很有趣,甚至很有文化意义。”朱博耐心介绍,如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校训“求本、远志”,就有意思,其中“求本”,是中医治病必求其本的意思,而“远志”则是一味中药。中药远志,别名小草、细草,虽不起眼,但有安神益智、解郁等作用。
此外,朱博还向大家介绍了医院正在推广和创新的一项工作——良药“不”苦口也利于病。
中药,特别是经过准确辨证论治后开具的处方,很多时候能起到“覆碗而愈”的效果,但前提是患者要服下中药,如果不能被有效使用,再好的效果也发挥不出来。因此,医院正着力于挖掘、恢复和创新许多中药方剂的不同剂型,努力让“中药不再难喝”。
中医外治技术吸粉无数
要说活动现场哪里最火爆,那肯定是中医外治技术的体验区:陈晓洁护士长和汪永坚护士长带领八位中医护理骨干,正一刻不停地为体验者提供专业服务。
央视记者小马因饮食不规律导致肠胃不适,陈晓洁一边仔细问诊,一边耐心指导他进行饮食调理与自我穴位按摩,没过多久,小马便笑着离开了。
“头痛是老毛病了,每当工作压力大,就开始犯病。”一位女记者在体验时向唐娅琴护士长诉苦,唐娅琴在仔细询问具体情况后,向她推荐了相应的自我调节方案,并手把手教指导如何操作。
因现场人实在太多,陈晓洁特意向“没轮上”的体验者们表达歉意,针对工作繁忙的现代人,医院专门开设了推拿、针灸和中医内科等夜间门诊,医院中医护理门诊一周七天,同样也是每天开放,有需求的人群可到医院就诊。
据悉,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文化体验馆,自开馆以来便好评如潮,每天都有来自该校附属医院的推拿科专家坐镇,黄钦、江能义是来自附属第一医院推拿科的骨干,目前他们已成为主媒体中心的“网红”,平时“一号难求”。“说实话真的按不完,但能代表浙派中医的一份子,向世界展示中医药的魅力,感到特别自豪。”他们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