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杭州亚运会开幕后的第七个正式比赛日。杭州亚运会赛程近半,伴随着杭州的醉人秋风与桂香,一阵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也在悄然酝酿。
在许多人印象中,作家往往也是窝在书斋里的“坐家”。西汉大儒董仲舒钻研典籍,三年不看学舍旁园子里的美景,留下了“目不窥园”的典故;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潜心学术,除了吃饭和授课从不轻易下楼,被同事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但实际上,作家中并不乏善于运动的高手,厚厚的书页背后可能就藏着一个个“体育迷”。
托尔斯泰:大文豪也是“体操专家”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家,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伟大作品。托尔斯泰十分热衷体育运动,他每天要骑马散步二十多公里,在俄罗斯的寒冬中坚持滑冰,六十五岁时他还学会了骑自行车。
托尔斯泰户外照
在诸多体育运动中,托尔斯泰最钟爱体操。他在自己住宅的书房旁边,专门安排了一间“体操房”,对单杠、双杠、高低杠都很擅长,还以“体操专家”而闻名。他还将治学之道与运动相互借鉴,认为背诵是记忆力的“体操”。
托尔斯泰曾说,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或许是托尔斯泰保持82岁高寿的秘诀之一。
海明威: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拳击场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海明威一生参与过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留下的237处创伤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梦魇,也促使他写下了《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以“文坛硬汉”的形象著称于世的海明威热衷于拳击、斗牛、探险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运动。
海明威在挥拳
海明威说过:“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一个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所以我时刻准备着拿起拳击手套戴上就打。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做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也是你每个星期天见到的那种壮美”。
史铁生:我是个全能体育迷
21岁时,史铁生的双腿彻底背叛了他。因病瘫痪的史铁生开始与轮椅为伴的生涯。但他却依旧热爱体育,自称是一个“全能体育迷”。
史铁生在为郑也夫《游戏人生》所作的序中写道:“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我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是多少,是由谁保持的,保持的时间长还是短。譬如说男子跳远纪录是由比蒙保持的,二十年了还没有人能破……”
史铁生
在史铁生看来,田径运动的魅力不在于纪录,人反正是干不过上帝;但人的力量、意志和优美却能从那奔跑与跳跃中得以充分展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比任何舞蹈都好看,任何舞蹈跟它比起来都显得矫揉造作甚至故弄玄虚。
为了让史铁生过把“瘾”,余华、莫言、刘震云、马原等好友还曾推着史铁生加了一场足球赛,给他安排了个守门员的任务。事后,史铁生异常兴奋地说:“我是最差劲但是最快乐的守门员。”
村上春树:长跑是与过去的自己比赛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是作家中著名的长跑者。促使村上春树跑步的动因与大多数人类似——减肥。
“我想减肥。刚刚成为作家的那几年,我吸烟吸得很凶,差不多一天要吸60支,借此来集中精力写作。吸烟让我的牙齿和手指甲都变黄了。33岁时,我决定戒烟,结果腰胯周围冒出不少赘肉,于是我开始跑步。在我看来跑步是最可行的减肥方式。”
在正式成为作家之后,由于之前长期伏案写作,村上春树体重明显增加,体力也随之下降。为了改善身体状况,1982年开始,村上春树下定决心开始长跑。
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写作4小时,跑10公里,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这一习惯他已坚持了30余年,并他把自己跑步的历程和在途中的感悟,写成了一本散文集:《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正如他自己所写:“跑步,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恐怕是最为有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村上春树在长跑
此外,西蒙娜·德·波伏娃喜欢登山与户外运动;三岛由纪夫酷爱健身;诗人W.H.奥登,作家威廉·亚瑟·沃德、路易莎·梅·奥尔科特都痴迷于跑步……
生命在于运动。或许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在体育竞技中挥汗如雨,但拼搏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会是运动平等给予每个人的馈赠。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其散文《时间即生命》中的这段真挚的话,就是最好的注解: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为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以散步活动筋骨而言。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