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守住高山文化瑰宝 海曙杖锡摩崖石刻群修复保护工程启动

    共享联盟·海曙 张昊桦 通讯员 曾映 记者 应磊2023-09-29 05:15全网传播量1750
    00:00
    00:00

    旧时文人墨客登临抒怀、挥毫泼墨,如今文保团队数字赋能、保护文物。9月28日,宁波财经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团队走进海曙区章水镇海拔800米的杖锡村,团队负责人曹明博士和学生们来到一块刻有“四明山心”的巨石石刻前,小心翼翼地为石刻清洗表面、加固表层,用数字装备追寻石刻上那久远的岁月痕迹。

    这座“四明山心”的巨石石刻屹立在杖锡村村口,宽约2米,高约4.5米,厚约3.2米。山石四边平直,石面平整,面向道路一侧内凹,形成一定角度,如同两扇屏风,“四明山心”四个大字自上而下纵刻,整幅摩崖石刻气韵高古,气势磅礴。关于该摩崖石刻的镌刻时代,历来说法不一,明代诗人沈明臣有《四明山游记》,曰:“《志》谓出汉人手,诚然”,黄宗羲在《四明山志》中记载“乃汉隶也”,当代学者考证,认为是宋时镌刻。此外,在杖锡村旁的大山中,还蕴藏着许多不同朝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瑰宝。

    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处于露天中的杖锡村摩崖石刻群出现了严重的滋生低等植物、风化等问题。为守住这片“文化根脉”,今年4月,在海曙区文保所的积极推进下,章水镇和宁波财经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团队开展了前期的对接和勘查,正式成立杖锡摩崖石刻群修复保护工程项目计划。今年9月初,由曹博士所带领的宁波财经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团队正式入场,开展修复保护工作。

    在清洗壁面、修补裂痕的同时,曹博士还提倡使用三维数字化仪器扫描石刻。“一是方便为史料留档,可供今后进一步考证研究。另一方面,如果运气好,还能发现被侵蚀石刻内容,便于后续修复跟进。”曹博士说,过去文保团队常常使用传统拓印,来记录石刻上字迹,但这样会对石刻壁面带一定程度的损坏。如今,在科技数字赋能的时代背景下,使用三维数字化仪器能在无接触的前提,在电脑中拷贝记录下石刻原貌信息。

    目前,杖锡摩崖石刻群修复保护工程项目计划修复杖锡片区内现存的10块石刻,并借此机会,寻找有相关记载却至今未能找到的“四窗”,工程预计持续到明年3月。未来,宁波财经学院文化财产保护中心团队还计划将数字化拷贝记录的石刻内容编辑成杖锡摩崖石刻史料汇编,挖掘文字内涵和背后的历史故事,让更多人领略杖锡摩崖石刻背后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