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再有想象力的诗人,也不会想到,春秋时的西施美女竟能挥写唐诗!而且堂而皇之地登上御制《全唐诗》。
顾名思义,《全唐诗》收录对象是唐朝(含五代)诗人所写的诗作。由康熙帝敕令,由江宁织造曹寅组织彭定求、杨中讷等十位翰林编纂,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编纂成书,收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共计九百卷。可谓皇皇大观。
书稿编成,康熙帝龙颜大悦,挥笔写了《御制全唐诗序》,其中谓:“学者问途于此,探珠于渊海,选才于邓林,博收约守而不自失其性情之正,则正能善学唐人者矣。”“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云可大备矣。”
毫无疑问,《全唐诗》是一部康熙大帝领衔、集中当时最有学问的翰林们编制的国家级文化工程,其影响之深远无以复加。
那么春秋战国之交的西施(公元前490年左右生人),其所写诗作怎么会收进唐朝(618-907)诗作荟萃的《全唐诗》中?从时间上说,即或距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登基的武德元年(618),西施也要早一千多年呐。
然而西施的署名诗作,白纸黑字出现在《全唐诗》八六六卷中,且以西施为作者的诗不止一首,而有三首;且不是西施单写,而是与文人王轩对唱;且不是一般的题材,而是使人心潮澎湃的六首情诗对和。
何以至此?笔者费心追溯这事的来龙去脉,基本解开了这个谜团。因此文稍稍有点学术含量,免不了引用稀见古籍,想做到通俗易懂,但力不能及,如有兴趣的读者,对此不妨耐心浏览下去。
四库全书版《全唐诗》卷八六六,西施与王轩对吟诗。
《全唐诗》收录作者为西施的诗作
西施以作者的身份,在《全唐诗》八六六卷有三首收录,与进士王轩对和的诗作有六首。为使阅读通畅一些,我将这些诗的次序略略调整,但诗的内容完全实录。具体如下:
王轩《题西施石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西施《谢王轩》:“妾自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
王轩又写:“佳人去千载,溪山久寂寞。野水浮白烟,岩花自开落。猿鸟旧清音,风月闲楼阁。无语立斜阳,幽情入天幕。”
西施又回:“高花岩外晓相鲜,幽鸟雨中啼不歇。红云飞过大江西,从此人间怨风月。”
王轩感叹:“当时计拙笑将军,何事安邦赖美人。一自仙葩入吴国,从兹越国更无春。”
西施觉悟:“云霞出没群峰外,鸥鸟浮沉一水间。一自越兵齐振地,梦魂不到虎丘山。”
显然,这六首诗作浅显易懂,不必多释。《全唐诗》收录时以作者西施为主角,以王轩诗作附录,可见编纂者更看重的是西施其人其诗。文中的男主人王轩,中过进士,曾为幕府从事。
五代画家周文矩绘西施像。
《云溪友议》所收非原创
首先查阅了与此事有关的《云溪友议》。
范摅的《云溪友议》是笔记体裁,其书大体说故事、陈怪异,讲异闻轶事,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再度编撰而成。“云溪”为若耶溪一别名。作者是唐末范摅,生平记载寥寥,一说为越人,一说为吴人。此书有趣味性,但史学价值不高。
书中讲到王轩才思敏捷,文章风流,因素慕西施之名,大老远跑到诸暨苎萝山下、浣纱溪边,在浣纱石上久久徘徊。然浣水奔腾,山川依旧,西施芳踪难觅,失望之情溢出。遂将一腔思念、满腹怆然,付之诗句,并用力书写于浣纱石上:
“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题毕此诗,王轩惆怅的心情更加漫起,乃在浣纱石上半卧假寐,不久便进入梦乡。少许,一阵清脆的玉佩声叮叮咚咚传来,王轩蒙眬中睁开双眼,只见一绝色女子裙角飘飘,扶着浣纱石,袅袅婷婷向他走来,然后低首施礼,莺歌婉转地吟出:
“妾自吴宫还越国,素衣千载无人识。当时心比金石坚,今日为君坚不得。”
王轩大惊失色,又顿时喜上眉梢,已知此人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西施,虽然脸红耳赤,但还是直白地道出思慕之情。
《云溪友议》随后用了十二个字描绘两人相遇的后果:“既为鸳鸾之会,仍为恨别之词。”让读者去驰骋自由的想象。
明《苎萝志》诸暨苎萝山、浣纱溪、西子祠图绘。
真正原创是《乾(月巽)子》
再进一步上溯《乾(月巽)子》一书。
前已述,《云溪友议》并不是西施、王轩以上二诗原创,而是承继而来。这不能怪范摅不作说明,因为他所编著之书,本来就是搜罗奇异怪事铺设创作而成。
其实,这温馨浪漫的美谈,出于大名鼎鼎的温庭筠笔下。
温庭筠约在唐元和七年(812)出生于太原,其先祖为唐初宰相温彥博。温庭筠富有天赋,精通音律,诗词兼擅。其诗,辞藻华丽,多写闺情;其词,文采声情,响亮当时,是“花间派”的首席词人。温处世为文,不受羁束,只要有酒有艳,代人作诗赋词,挥洒即成。在诗作上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在词赋上他与韦庄并称,誉为“温韦”。
温庭筠虽不是官场上的料,却是一个多情的种,创作精力尤其旺盛,他所撰《乾(月巽)子》小说集,多为文人轶趣及鬼怪妖狐故事。并在序中解释了“乾(月巽)”两字的含义:“不需要喝酒,不需要烧烤,就能让心灵愉悦,这差不多就是‘乾(月巽)’的含义。”程毅中在《唐代小说史》言及:“《乾(月巽)子》是一部兼有志人、志怪和杂记琐事的小说集。”全书已失传,局部散见于北宋《太平广记》等。但查《太平广记》所辑,亦缺此事。恰恰是明代胡震享《唐音统签》卷九百九十八对温庭筠《乾(月巽)子》有提及:
《王轩题西施石》,《乾(月巽)子》云,轩字公远,登太和进士第,少为诗,颇有才思,尝游西江,泊舟苎萝山下题此。
《西施谢王轩》,轩题诗记,俄见一女子自称西施,振珮珰、扶石笋,以诗谢云云。欢会而别。
温庭筠小说调侃的王轩实有其人,王轩在太和年间(827-835)中进士。查温庭筠约812年出生,如此推算,王轩年长温庭筠无疑。再查《云溪友议》,此书出现于唐末,作者范摅约太和九年(835)或稍迟才出生。由此也不难明白,温庭筠所记西施、王轩情诗对和,首先在《乾(月巽)子》中问世,而范摅将此段情节移至于《云溪友议》中,再略加改动罢了,后书抄前书也。
北宋《太平广记》卷二五七亦载王轩与西施对吟诗,但把其合并记载在朱泽名下,又说出于《云溪友议》。
考北宋熙宁五年(1072)成书的《会稽掇英总集》,记到王轩《泊舟苎萝山际,题西施石》诗,但未见“西施答王轩诗”。计有功编著的《唐诗纪事》,处理方法与《会稽掇英总集》基本相同,只不过多了点王轩生平介绍。
那么《全唐诗》收录的西施与王轩“后四首”对唱诗,又来自何处呢?
唐·鱼玄机《浣纱庙》书影(宋版)。
“后四首”出自《翰府名谈》
经过寻索,终于找到“后四首”的始作俑者,这就是《翰府名谈》。
《翰府名谈》一作《翰苑名谈》,作者刘斧,为两宋交集时人。《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为二十五卷。原书已佚,《诗话总龟》《类说》等书有辑录。
此书体例类同于《云溪友议》,内容丛杂,多记名人遗事、奇异趣闻,以至梦遇仙鬼故事,在收录前代文本的基础上,作了再度创作。王轩与西施对吟“后四首”诗,就首见于该书。
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卷九百九十八对此已有考证:
《翰府名谈》载,轩与西施赠答诗更有数首,似宋人曰《乾(月巽)子》伪增者,姑附记于后。轩诗:“佳人去千载,溪山久寂寞。野水浮白烟,岩花自开落。猿鸟旧清音,风月闲落阁。无语立斜阳,幽情入天幕。”西施答诗:“高花岩外晓相鲜,幽鸟雨中啼中歇。红云飞过大江西,从此人间怨风月。”轩诗:“当时计拙笑将军,何事安邦赖美人。一似仙葩入吴国,从兹越国更无春。”西施答诗:“云霞出没群峰外,鸥鸟浮沉一水间。一自越兵齐(声)振地,梦魂不到虎丘山。”(按,第三句《全唐诗》誊录时把“声”误作了“齐”)。
查清代《诸暨县志》辑录的《翰府名谈》情节,比《唐音统签》所载更生动丰满,或当另有版本。
明代《唐音统签》对六首诗作的时代区别得清清楚楚,列出“后四首”是宋人伪增。
让胡震亨意料不到的是,在他身后半个世纪,康熙敕令的《全唐诗》竟将这些宋人诗作也一并归列到唐人名下。
至此就能将《全唐诗》收入“西施与王轩”的六首对吟情诗作出判断:前两首,首见于唐朝温庭筠《乾(月巽)子》,属唐诗无疑;“后四首”是宋人刘斧《翰府名谈》的创作,是宋诗也无疑。清康熙年间编纂《全唐诗》时,这些饱学翰林也未加辨识,就将宋人的作品一并打包到《全唐诗》书中——“宋人”变成了“唐人”。而康熙在《御制全唐诗序》中还说:《全唐诗》将唐朝三百年诗人菁华,荟萃于一编。看来,康熙大帝的“天子之言”名实不相符。
西施当然不可能亲笔在唐朝写诗作,而王轩也是温庭筠笔下的文学人物,又考虑到《乾(月巽)子》的小说属性,再结合温庭筠素擅艳情逸事,前面两首实是温庭筠的作品,颇类《红楼梦》曹雪芹借书中主人之口,托自己所言之志。倘后人将这两首唐诗的作者归入温庭筠名下,那么诗的价值或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至于“后四首”当是宋代人刘斧所作,是宋诗而非唐诗,《全唐诗》误收了。
《李太白全集》卷十七《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
“东施效颦”不可取
王轩浣纱石下艳遇西施,这一风流韵事一传十、十传百,散播到各个角落。引得那些落魄文人,风流浪子,艳羡难熬。其中有一个叫郭凝素的,心想你王轩能遇到西施,难道我就不行?于是跑到浣纱溪畔游荡,除在浣纱石上题诗外,还在浣江两岸的岩石上到处涂雅,整天神魂颠倒,像精神失常似的,可是不要说西施这样的美女,就是连个平凡的村姑都没遇见,也更没有人与他搭腔调笑。此事也同样传遍角角落落,闻者无不抚掌讪笑。
唐末诗人朱泽听到此事,心里似乐鼓撞击,技痒难熬,便赋诗嘲讽:“三春桃李本无言,苦被斜阳鸟雀喧。借问东邻效西子,何如郭素拟王轩。”诗的主旨是“东施效颦”不可取,那王轩的千载艳遇,你郭凝素永远得不到、碰不上的。
朱泽《嘲郭凝素》的诗在《云溪友议》《太平广记》《全唐诗》等书都有收录,是“东施效颦”的又一实例,成为有根有据的千古笑谈。
由此可见,保持本色、耐得寂寞,敬畏春色芬芳,即使千帆过尽,依然大道至简,维护历史本来面目就应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
陈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