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下载APP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二维码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长三角城市纷纷在上海开辟“飞地” 浙江有怎样的创新成果?

    潮新闻 记者 徐俊2023-09-26 04:40全网传播量1157
    00:00
    00:00

    上周,安徽宣城首个跨行政区建设的“创新飞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揭牌并正式启用。对宣城而言,设立该“创新飞地”好比开通一条水渠,将国际国内最前沿的科技、最高端的技术、最顶尖的人才,如“活水”般源源不断引入。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揭牌仪式现场(图源:“宣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据悉,目前已有华晟新能源、安徽奥吉、先进光伏研究院、海螺建筑光伏、开盛新能源等13家企业入驻中心。

    实际上,在上海开辟“创新飞地”并非宣城首创。在这之前,不少长三角城市已经有了类似项目。

    上海成为多座长三角城市开辟“反向飞地”的选择

    “飞地”是指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联系的地区。

    在传统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中,主要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飞出地)在欠发达的城市(飞入地)设置飞地园区,或者两地园区之间开展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由飞出地出资建园区厂房,飞入地出土地和劳动力。

    而根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张胜的研究,“创新飞地”是近年来在长三角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飞地经济”模式,也被称为“反向飞地”,即“飞出地”(欠发达地区)出资建设/租赁园区,利用“飞入地”(经济发达地区)在创新要素方面的优势,开展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最终将新孵化项目导流回“飞入地”,实现产业化落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

    揭牌仪式后的创新要素对接会(图源:“宣城发布”微信公众号)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到2020年,长三角其他城市在上海设立了“科创飞地”24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2019年,设立的飞地数量达到了16家。

    对很多“飞地”的管理者而言,上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才与技术平台,可以让他们先进行成果转化,成熟了再回到所属城市进行生产。

    比如,芜湖市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葛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让上海的高端人才放弃在当地生活不太现实,但可以让他们在“飞地”里为芜湖企业提供服务。她指出,搞‘科创飞地’不是要在上海买资产当房东,而是要探索‘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芜湖;前台在上海,后台在芜湖’的协同创新模式。

    同样地,如皋也正在以这一目标发展“飞地”。据悉,该城市已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等高校开展合作,将共建4个创新飞地。

    今年,如皋在上海举办了“才聚雉水、智汇皋地”项目路演7场,有50个项目同台竞技,其中一半项目实现“上海孵化、如皋转化”。

    浙江在上海的“飞地”有哪些成果?

    作为与上海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省份,浙江自然也在上海开辟了不少“飞地”,孵化了众多科技成果。

    早在2019年,慈溪就在上海虹桥商务区建成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积极打造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作为招引端,截至今年3月,该中心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接待1100余人次。

    慈溪(上海)飞地服务中心(图源:“慈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潮新闻记者从宁波发改委了解到,慈溪正在以中科院上海分院慈溪产研院为龙头合作平台,探索形成上海飞地招引-慈溪产研院孵化-临创慈溪人才培养联盟及长三角数字贸易平台服务共享合作机制,推动慈沪科创制造领域全生命周期平台串点成线,打造“科创在沪、生产在慈”科创资源转移转化闭环链。

    去年,慈溪引进上海科技合作项目27个,今年将力争引进25个以上,新增高质量创业团队3家以上。

    2020年,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在上海和临海的双基地建成开园,正式开启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临海的“双向飞地”模式。通过几年的运营,双基地基本构建了“人才招引—创新研发—成果孵化—技术转移—产业化落地”的国际化科创生态链条。

    复旦大学张江研究院临海科技创新园(图源:临海市委宣传部)

    为了进一步发挥临海市医药化工产业优势和复旦大学人才、科技、成果优势,临海科技创新园正在谋划建设“复旦张江临海新材料新能源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此外,在2021年,台州的临海国际科创中心(上海)正式运营,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该中心位于上海闵行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临海本土的户外休闲家具生产企业。借助这块“飞地”,该公司实现了“研发在上海、测试在台州”,并完成了产品的升级,把原来的传统产品升级为了智能产品、电动产品。

    永强集团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洪麟芝表示,目前在科创中心的研发团队有35人,预计未来3年将达到80人的规模。

    永强集团上海研发团队研发的花园工具系列产品 《新民晚报》毛丽君/摄

    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漕松路1号,毗邻G60科创走廊,是湖州首个在上海拥有自主产权的“科技人才飞地”。

    该中心聚焦高端电机电控、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工业自动化等符合南浔发展导向的产业,现拥有人才科创大厦2栋,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

    自2020年启用以来,该中心已招引多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2022年成功获评首家湖州市人才飞地称号。截至去年11月,共有入驻项目32个,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项目21个,占比约6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55项,其中包括500强项目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2个、湖州(南浔)创赛分赛类一等奖项目3个。

    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图源:“创新湖州”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新闻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调查:​一条路,探索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金融授信再赋能!4个优质项目落地嘉善!
    20项重点任务 推动“大零号湾”高质量创新发展
    布局新赛道!台州城投用科创链接城市梦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