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首金花落东道主,这不意外,意外的是一张金牌得主邹佳琪双手布满老茧的照片,让很多人惊叹:这真是22岁姑娘的手?今天,这张照片击中了人们的心。
惊叹缘于陌生。当人们因首金而关注水上运动时,却恰好是这个项目的尴尬时刻。除了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和亚运会,平日里水上运动少人关注,它不像商业化程度高的足篮球有职业联赛,也不像国乒跳水有梦之队光环,甚至不比都在水中作战的同行——游泳项目那么明星迭出。长期以来,水上项目给外界的印象就是闭门训练,一个大赛周期出来亮相一次。水上人沉默寡言,就像轻舟驶过,水波不兴。社会公众不了解这项运动的发展概况,又谈何感知运动员夺冠背后的各种艰辛?
邹佳琪(左)
包括赛艇、皮划艇、帆船帆板和龙舟在内的水上项目总金牌数达50枚,实际是杭州亚运会第一金牌大户,超过田径和游泳,但赛前如果让你报出哪个运动员名字,普通人几乎都张口结舌。
邹佳琪的手在任何从事过专业水上运动的人看来,只是再正常不过的训练痕迹。前皮划艇运动员许亚萍告诉记者,她还能从手上老茧的不同分布部位看出运动员的具体项目。邹佳琪的老茧布满掌面,那就是划赛艇的,如果虎口处长茧,那她就是皮划艇选手,因为不同项目的握桨姿势各异。这些茧子都是几千几万桨的训练时长累积,是水泡磨破后结痂再练的产物,但也是从事水上运动“要想把桨变成身体一部分”的必经之路。
在亚运赛场,像邹佳琪这样在身体某部位具有显著职业标志的运动员并不鲜见。当你看到有些选手耳朵轮廓异样状如木耳时,基本可以判断这不是练摔跤就是练柔道的,耳朵受损的原因是在摔打肉搏时摩擦挤压导致耳朵钙化;而如果看到一双骨节突出、手指缠满胶带的手时,它的主人多半是排球运动员,因为拦网中手指挫伤也是家常便饭。
几乎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它的职业病。很多射击运动员都有严重的劲椎和腰椎病,用名将谭宗亮的话来说,“站久了就忘记了自己还有腰,因为完全麻木了”。昔日跳水女王郭晶晶其实视力只有0.2,原因就是因为训练高处跳水导致视网膜受损。即便通常人们说对健康最有益的游泳运动,专业选手也大都会落下游泳肩和蛙泳腿这样的病根子。为啥?其实很简单,当它成为一种职业,每天需要千百次去重复时,伤病就与成绩如影随形,成为硬币的另一面。但绝大多数运动员都不会矫情,因为从他们从事这个行业的第一天起,吃苦就不是最难的一件事。如果只需要吃苦,攀登竞技体育的高峰就会容易太多。
当我们看到邹佳琪的双手,真正引发内心震撼的是什么?其实远不止从事一项运动的艰辛,而是树立目标对人的精神引领,可以克服肉体上的疼痛与不适。与此同时,生发出对美的另一种定义。在以白为美的传统审美标准之下,我们看到,邹佳琪那样皮肤黝黑的姑娘,也可以很美,那是一种青春健康的美,自然清新,毫不造作。
体育运动真正能给人带来什么改变?看上去改变了邹佳琪们的手,改变了肤色,但如果问她们自己,最大的改变可能都是一个回答:内心。
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马约翰在上世纪初清华大学建校时,论述了体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化——“体育可以带给人勇气、坚持、自信、进取,并培养人的社会品质——公正、忠实、自由。”试问,这上述的哪一条,不是当下社会父母们煞费苦心培养下一代的目标,而这些,都是从事体育运动几乎必然具备的素质和必定带来的正反馈。
浙江籍著名赛艇选手徐冬香在第三次参加奥运会时曾向记者描述过她在从事水上运动训练的十几年,那几乎都是用一桨一桨划出来的岁月,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与孤独,而身体上的苦痛,则在其次。但她依然认为,吃这些苦带来的,是无法衡量的人生财富,弥足珍贵。
正如邹佳琪终有一天要退役不再握桨,手上的老茧自会褪去,但体育运动对于她的精神滋养会永留心间,受用一生。在亚运热潮下,所有正在从事和正准备投身体育运动的人,同样适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