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洁柔直播间输错价格亏损千万”登上热搜。9月17日,洁柔官方直播间因员工操作失误,将原价56.9元1箱的纸巾误设置为10元6箱,引发大量用户下单抢购,最终成交订单数超过4万单,损失金额超千万元。9月19日,洁柔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尽管公司面临重大损失,但承诺所有订单将正常发货。
洁柔最近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净利润为8449万元,即便对于这家诞生45年之久的老国货品牌上市公司,超千万元的损失也并非小数目。此前,洁柔为了减少损失,也曾提出过消费者取消订单,洁柔按照1箱20元进行赔偿的方案。可以说,洁柔最终选择咬着牙也要把作出的承诺给履行了,不仅勇气可嘉,更体现出国货老品牌对诚信的担当、对诚信价值的笃定。
洁柔因此登上热搜,赢得了网友们的纷纷点赞肯定。洁柔本次“愿意为自己的失误而买单”着实是明智之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守信才是最好的路径,诚信才是最好的福报。期待洁柔能够在这场危机中转危为安,最终实现各方共赢。
其实,“标错价”事件并不少见,但在类似事件处理中,多数商家往往以道歉、适当赔偿了事,更有甚者,打着低价幌子吸引眼球,而后却以“标错价”为由拒绝发货。如此处理方式不仅使得企业自身名誉受损,更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冲击着电商下单就能发货的商业模式。
“标错价”在法律上如何定性,在学理和实践上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民法典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标错价”属于“重大误解”,电商可以请求法院撤销。而亦有观点认为“标错价”属于表示错误,并不属于重大误解制度的调整范围。通俗地说,商家虽然表示10元6箱出售,但其真实意思是56.9元1箱出售,而购买者的意思是10元6箱购买。如此双方意愿并不一致,所有合同并不成立。商家要因自己错误行为承担缔约过错责任。
无论采取哪种观点,电商在“标错价”时,在法律上确实有着一定“救济路径”。但这些路径,一般都需要经过法院或者仲裁,成本过高。从结果上,早在2013年,北京二中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法院即明确表态“从电子商务促销的常态来看,不能仅以成本来衡量低标价是否构成重大误解。”
在电商打折为常态、反不正当竞争法已经将“低于成本出售”不纳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语境下,电商要说服法院,低价销售并非是在促销“赔本赚吆喝”,而是真的“标错价”,本非易事。这也是在类似案件中,电商在面临普通消费者时往往折戟沉沙、败北收场。而更重要的是,电商即便打赢了官司,也可能输了信誉、输了市场。
须指出,不是每个电商在“标错价”后,都有洁柔这样转危为安的勇气、实力与运气。而“标错价”也有可能让人产生“守株待兔”的幻想,滋生所谓“羊毛党”,对社会无益。避免“标错价”的责任,不应只寄托于电商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平台亦有责任通过大数据与技术手段建立防范机制,构建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