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盛大举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45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运动员依次入场,共享盛会。每支代表团前方,引导员们身着浅黄色长裙,高举扇形引导牌,用灿烂的笑容发出最真挚的邀约,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青年的美好风采。
潮新闻记者 吴煌 摄
不到最后一刻不知道出场顺序
以最好的状态展现中国形象
阿富汗代表团第一个出场,担任引导员的是21岁的湖州姑娘卢怡佳。
“作为第一位出场的引导员,我必须把最好的状态展现出来。” 尽管经过几次彩排,卢怡佳对自己要走的路程和步伐早已十分熟悉,但走上场的那一刻,她仍然感到既紧张又激动,“看到运动员们热情洋溢的笑容,更加能感受到手中引导牌的分量。我尽量让自己放松下来,用饱满的热情走好每一步。”
完美亮相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付出。开闭幕式仪式演出专班工作人员介绍,对引导员的选拔一共进行了四轮,选拔标准是全方位的,不仅对五官轮廓、微笑神态、走路姿势有要求,甚至细到每一个女生的肩膀高低、背部线条、面部眼神等。
开幕式前两个多月,引导员们就开始封闭集训。训练精确到了每个细节——脚腕关节的力度角度、面部微笑的弧度、眼神聚焦的方向,都需要通过一点点地增加训练量来强化。从早上九点开始,引导员们要一直站立到下午五点,中间只能休息一个小时。因为是夏天,场地里温度也比较高,大家经常汗流浃背,一天下来,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潮新闻记者 王晶 摄
而这样的辛苦,所有引导员们都认为十分值得,甚至不少人还会在集训结束后给自己“偷偷加练”。“这是一生难得的经历,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备受瞩目的中国代表团引导员宋青华举止大方,笑容迷人,被导演组认为具有东方美的特点,“第一次得知自己有机会为祖国举牌时,我感到无比光荣,但同时也很有压力,怕自己出场时会有失误。”
引导员举哪个代表团的牌子,第几个出场,甚至能否上场,每一轮审核都会根据表现进行调整。不到开幕前最后一刻,顺序都不会最终固定。
“为了能留在这个位置,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危机感的鞭策下,宋青华抓住一切空余时间练习,不断修饰身形,晚上还要对着镜子练习微笑。时间久了,分量不轻的引导牌握在手中已十分轻松,“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
开幕式现场,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昂扬旋律,宋青华高举中国代表团引导牌,面带微笑稳步向前,以从容自信的步伐圆满完成了引导任务。“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感觉肩上的担子很重。”她坦言,走完的那一刻,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数月来的努力终于换来了令人欣喜的成功。
潮新闻记者 倪雁强 摄
服装上的桂花和扇面引导牌
杭州元素融入亚运设计
现场,引导员们穿的服装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浅黄的主色调,领口的桂花盘扣,裙摆上精美的桂花图案,不仅将引导员们映衬得更加典雅端庄,也与贯穿全场的“桂花”元素相互呼应,让人仿佛沐浴在杭城秋日的香甜气息中。
金秋桂花,是杭州一张闪亮的名片。1983年,桂花就被正式选为杭州市花,满陇桂雨更是新西湖十景之一。不少人觉得,“没有桂花的杭州,秋天是不完整的”。将杭州符号与意象融入服装中,展现的正是诗画江南的风韵和审美意趣。
同样颇具巧思的还有引导员手中的扇形引导牌。舞美道具组负责人任兴华介绍,这也是最费心思的道具之一。
杭州是中国制扇名城,自古有“杭州雅扇”之说,南宋以来有不少制扇艺人汇集杭州。“为了更好展示杭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引导牌采用了不常见的扇形设计。”任兴华说,确定主造型之后,开幕式总导演、总制作人沙晓岚还特意带着整个舞美道具组前往位于杭州的中国扇博物馆,挖掘藏在一把扇子背后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丰厚的东方美学。
“提取了很多传统纹样后,我们最终选定了古典的方格纹样。扇面中间设计的是国花牡丹花簇拥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加上下方代表钱江浪潮的水纹纹样,组成了引导牌的整体造型。”
精致造型的背后,是数百次的调整与修改。回忆起相关设计工作,任兴华直言非常难忘,“连引导牌上中英文的字体、字号大小、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我们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修改。我们还构思过扇面发光的设计,但觉得效果不够满意。经过反复尝试,最终采取了镂空工艺,更加精致,也更能体现杭州特色。”
“设计引导牌的时候几乎天天都在通宵,定稿后也一直很忐忑,因为镂空设计比较脆弱,保存要非常小心。”和引导员们一样,在开幕式圆满结束的那一刻,任兴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不再忐忑了,能够为杭州亚运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开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