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吧!小球丨我的国球情结(上):“国球”何以风靡

潮新闻 记者 孙一鹏2023-09-22 13:40全网传播量11.1万
00:00
00:00

在中国,很少有一项体育运动能像乒乓球一样备受喜爱、全民参与,甚至被人们冠以“国球”之名。

进入亚运时间后,乒乓球这把“火”在杭州越燃越旺。从各国乒乓球队陆续到达浙江,到赛前训练现场,运动员们的身边无不围绕着热情的球迷。

9月22日上午10时,杭州亚运会乒乓球赛事终于迎来开赛时刻。

在这个细雨蒙蒙的工作日,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馆的观众席上却是座无虚席。巨大的球馆被分割成9块比赛区域,女子团体、男子团体赛轮番上演,运动员们你方赛罢我登场,观众的眼睛是最忙的,每一个球台上都有精彩瞬间值得目光停驻。从早到晚,台下的欢呼声伴随着热情的解说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高潮。

这项100多年前诞生于英国的运动,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如此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数十年来,乒乓球又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国球”的?

民间记忆与乒乓精神

“对乒乓球最早的印象啊?容国团嘛,小学课本里也有的咯!”看台上,一位观众回忆道。其实,乒乓球与中国结缘的故事,远早于此。

1904年,上海一家文具店老板王道午从日本购回了10套乒乓球器材,乒乓球运动正式传入中国。由于易于开展,且较为适合中国人的体质,乒乓球很快便在中国流行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了体育建设的核心口号,相较于足球、篮球、网球等场地、器材成本较高的运动而言,乒乓球不仅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相对较低,还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运动需求,随之快速风靡起来。

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小区里、街巷边,随处可见各式乒乓球台,不少更是水泥球台,逢年过节,各家各户往往会凑在一起对阵几局,这样的温馨过往,年复一年慢慢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记忆。

而从“流行”到“全民运动”,1959年是个绕不开的时间点。

随着中国选手容国团在当年举办的第25届世乒赛上夺得男子单打冠军,夺冠的消息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士气,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周恩来总理更是把容国团夺冠和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列为1959年的两大喜事。

随后的六七十年代里,中国乒乓不仅多次登上世界乒乓球赛事的最高领奖台,更是诞生了世界外交史上十分经典的“小球转动大球”,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乒乓球开始正式成为奥运项目,中国乒乓健儿开始在奥运会、世界杯和世乒赛等3大赛事的舞台上同时发力,并贡献了多个经典时刻,像在1995年中国男队在经历短暂低谷后于天津世乒赛上的逆袭、贯穿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中瑞竞争、以及“二王一马”在北京奥运会的登顶……

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间,乒乓球不仅为新中国带来了无数荣誉外,以“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为代表的乒乓精神,也在历久弥新后,时至今日仍激励着国人。

WechatIMG871.jpg

22日比赛现场的观众席

“国球”的旺盛生命力

为了在首赛日一睹国乒的风采,今天,家在湖州的刘女士起了个大早,不到9点便已在场馆门口排队入场。“我每天都要刷国乒的热搜,就等着现场看比赛这一天。”她说。

街舞、电竞、滑雪……当下,越来越多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占据了人们的视线,而人们对乒乓球的热爱似乎也依然在延续,“国球”的吸引力为何如此持久?

过硬的赛场荣誉,是国乒取得高关注度、高国民度的首要因素。

自容国团获得国乒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开始,截至2023年5月,中国乒乓球队已先后有117人斩获世界冠军。此外,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九届奥运会中产生的37枚奥运金牌,中国拿到了其中的32枚。中国乒乓“梦之队”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职业赛场上的好成绩,也催生了当下国内乒乓球的全民热情。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曾在自己的微博中透露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有专业选手2000人,业余体校3万人,同时,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余万人。

庞大的用户体量,不仅能为乒乓球赛事输送大量优质选手,也奠定了中国乒乓球产业发展的基础。

根据快查APP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在业/存续的乒乓球相关主体共有27305家,涵盖了乒乓球设备生产销售、乒乓球技能培训、场地运营、赛事运营、管理协会等。而从成立时间来看,近10年新注册乒乓球相关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新增2124家。

如今的中国乒乓球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生产、销售、训练、赛事等各个环节相互支持、良性发展的产业链生态。

在有机产业土壤的“浸润”下,乒乓球运动在国内也正不断延伸出趣味化、社交化、智能化的“藤蔓”。以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人气颇高的新式乒乓球体验馆为例,在场馆设置上集合了运动竞技区和咖啡休息区的同时,旨在为年轻群体营造一个运动与社交的双重空间。此外,像阿里巴巴近期推出的国内第一台可以模仿奥运乓冠军击球的机器人,也在为传统体育的数字化转型做出有益尝试。

国球,正在“潮”起来。

VCG21gic3737451.jpg

风靡背后的“神秘力量”

近日,奥运冠军许昕和一台名为“AI许昕”的机器人在杭州打了一场“对抗赛”。“这款AI机器人和我的击球动作几乎做到了‘完全匹配’。”许昕说。而这背后的“神秘力量”正是阿里巴巴,与许昕对战的正是由其推出的国内第一台可以模仿奥运乓冠军击球的机器人。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国球”的发展历程中,时不时可以看到浙江的身影。

自1960年建队以来,浙江乒乓球队不仅曾摘得过全国锦标赛女团的桂冠,也获得过全运会团体银牌等骄人战绩。此外,从60年代的吴小明、娄之久,70年代的徐阿科、冯梦雅到90年代的奥运冠军吕林,浙江队还曾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国字号”运动员。

职业赛场外,浙江也不遗余力的助力乒乓赛事的全民推广。

过去十年,浙江在乒乓球人口、青少年乒乓、社会乒乓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发展。作为浙江品牌赛事的浙乒积分赛,便在过去十年间以“大篷车”的形式,走进浙江的11地市及基层乡村,带动直接参与人数达2万人次;各类赛事年龄跨度更是从6岁到80多岁,极大带动浙江乒乓球的推广普及、培训等产业链。

浙江省内赛事红火,根在浙江、遍布全球的浙商群体也为乒乓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出生在绍兴上虞的陈志龙,不仅在上海经营一家建设集团,也担任了上海市乒乓球协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会长。多年来,陈志龙光在乒乓球上的投入,便已达到3000万元。

海内浙商助力忙,海外的浙商群体也不遑多让。2019年国乒出征休斯敦世乒赛时,全美浙江总商会会长、温商林光便一直为国乒忙前忙后,帮国家队采购生活用品和提供其他帮助。林光告诉记者,能够协助中国乒乓球队在美国的后勤生活,是一件特别荣幸的事。

谈及未来,浙江省乒协副主席刘经泽告诉记者,目前浙江正在计划引进更多国际性的高规格赛事,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借此次亚运的东风,浙江不仅有机会打造‘赛事之城’‘赛事强省’,高意愿的运动消费群体和富有活力的社会资本也是浙江发展赛事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一步,我们会致力于推动更多的优质国际赛事资源在浙江落地,让更多的社会力量有机会参与到乒乓赛事中来。”刘经泽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