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扫描二维码
    下载潮新闻客户端
    读报

    ​“一街一品”悦上城丨小营街道:红巷精神生生不息 最美精神熠熠生辉

    潮新闻 记者 梁亮 通讯员 史夏晶2023-09-21 12:18全网传播量2.4万
    00:00
    00:00

    杭州亚运会就要来了,除了精彩赛事,大家还希望看到什么?

    漫步城市间,感受烟火气。杭州上城区14个街道挖掘自身特色,用心打造“一街一品”,形成了一张张颇具辨识度的标签,不仅营造了服务亚运、奉献亚运的浓厚氛围,也让杭州多了一个被人“爱上”的理由。

    近期,潮新闻联合上城区委组织部、上城区委社建委推出特别报道“‘一街一品’悦上城”,通过第一视角,为你呈现这一道道喜迎八方来宾的亚运风景,近距离感受“最杭州 新上城”的独特风采。

    这一篇,带你打卡“薪火红巷·美好小营”。

    微信图片_20230913113808.jpg

    小营巷牌坊。梁亮 摄

    在喧嚣的杭州闹市区马市街,有一条长约200米的小巷——小营巷。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红巷,承载了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十余年来,小营人牢记嘱托,以“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的红巷精神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1.jpg

    小营街道“一街一品”体验地图。小营街道供图

    今年,小营街道以最美红巷为切入点推进“一街一品”工作,通过风貌提升、基层服务提质,擦亮“薪火红巷·美好小营”品牌,以“党建红”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红巷精神,这里传承

    位于小营巷61号的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内,大学生讲解员正在流利地讲述小营巷的红色故事。这是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小营街道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的志愿讲解服务。

    像这样的研学接待,每天都在小营巷发生着。

    2.jpg

    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小营街道供图

    9月,鲁立清终于闲了一些。作为小营街道招引的社会力量,今年暑假,鲁立清和团队接待了近百场“循迹溯源”红色研学活动,群体包括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员工、退役军人等。

    “游览结束,游客还可以跟我学习剪红旗和五角星,制作面塑行军小挎包、竹编红船等。”鲁立清是剪纸、糖塑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位老党员把传统技艺跟小营巷的红色文化结合起来,丰富研学活动内容。

    拥有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钱学森故居等红色景点,如何进一步增强它们的吸引力是小营街道“一街一品”工作的破题重点。

    微信图片_20230830100339.jpg

    学生在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门口合影。小营街道供图

    通过更新景区各展馆内容、拓展接待服务中心空间、丰富研学路线等,小营街道将红色旅游与科技文化、潮流玩法深度融合,成立大学生宣讲团、红领巾宣讲团、党员骨干宣讲团等,完善“1+N”条红色参观线路,增强研学的互动性,不断提升红巷的魅力指数。截至目前,红巷景区已接待2850批次27.3万人,相当于每天有千余人来小营巷打卡。

    66岁的党员居民徐锡华,今年主动报名加入了宣讲团,有空便会来小营巷参加志愿讲解服务。“我在这里生活了40年,我想把我们的生活,说给更多人听!”

    “我们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守护红色根脉、擦亮最美品牌作为小营人的第一责任。”在“红巷星讲坛”上,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这样说。9月以来,小营巷社区历任党委书记、卫生委员等10余人组成“循迹讲师团”重走总书记视察小营巷路线,回望红巷初心、感受精神伟力、汲取奋进力量。

    最美图景,这里绘就

    “今年是最美凉茶摊出摊的第46年,虽然老摊主已经不在了,但是最美精神会一直留在小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三伏天,街道共设置了12个最美凉茶摊及一个邻里茶坊,共用水16000升,送出凉茶5.2万杯。

    1977年,摊主顾忠根在家门口——小营街道长明寺社区锅子弄10号附近,摆设免费凉茶摊。从此凉茶摊每年入伏开张,出伏收摊,从未间断。2021年顾忠根去世,但最美凉茶摊依然在头伏这一天如约而至。一个人的风雨坚守,如今变成了一群人的精神传承。

    微信图片_20230830100341.jpg

    最美凉茶摊入驻小营红巷景区。小营街道供图

    “今年,我们邀请了最美凉茶摊入驻小营红巷景区。”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最美现象的发源地,小营街道创新深化最美品牌,连续十年举办“最美小营人”评选,以小美、微美衍成大爱风尚。

    小营街道的美,不仅美在自然环境、美在文明成风,更美在美好社区的建设。

    每个周三的午后,红巷幸福邻里坊的邻里食堂一片忙碌,社区工作人员和热心群众正在制作馒头,馒头出锅后由志愿者送到30多名独居孤寡老人的家里。

    3.jpg

    幸福邻里坊制作“小雨馒头”。小营街道供图

    从购买食材、揉面发酵、制作面点到上门走访,每周群里一发布招募志愿者的通知,都有许多党员、热心居民和学生报名参与,邻里食堂的厨房成为了这场美食行动的中心,“小雨馒头”也成了小营巷社区关爱独居孤寡老人的标志之一。

    红巷幸福邻里坊是小营街道为把居民服务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而打造的共富综合体,拥有邻里食堂、雨露讲堂、童乐园等多个空间,居民不出小区门就能享受一老一小一站式服务。尤其是立足社区老人较多的实际,在邻里坊一楼还设置了“独居老人安全守护一件事”数字驾驶舱,数字赋能基层治理,24小时守护独居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微信图片_20230913113815.jpg

    小营街道红书房。梁亮 摄

    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浙江省首批现代社区,像这样“民呼我为”的调研和倾听,在小营巷社区并不陌生。去年,一个由闲置垃圾房改造而成的红书房出现在小营巷街角,从红色宣讲到亲子研学,红书房在传承红巷精神的同时,也圆了居民一个书房梦。

    “我们始终把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创实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享邻里幸福。”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说。

    记者手记:

    如何切实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小营街道一直是这个问题的答题人。

    从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正式落成,到如今红巷幸福邻里坊、红书房等相继开放,新的变化持续在发生。但不变的是,大家始终坚持传承红巷精神,扛起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

    我们有理想相信,最美风尚将不断在这里引领城市文明的新气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