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不急不缓地吹着。集时尚与艺术于一体的海盐县文化艺术中心内,一位老人慢悠悠地走着,当踱步到最南面喷泉旁的文化馆时,他径直走了进去,直到在一个展览前驻足。
这个展览的名字叫做《老海盐的记忆》,展厅里呈现了90幅淡逸俊秀的水墨画,一笔一画间弥漫着旧时的气息,渗透着浓浓的老海盐味。老人眉宇微颤,不禁有些激动。
这位老人便是这些画的作者黄炳虹。事实上,不止展厅内的90幅画作,关于老海盐的记忆,他创作了两百多幅作品,这些画他画了6年多,如今均收录于画本《老海盐的记忆》《海盐乡村老景记忆》中,或写实或会意,或浓墨重彩或挥洒写意,雅雅情怀、淡淡文意像一壶老酒,沉淀着文化艺术的底蕴。
在老先生的工作室,画卷、画具、史书摆满了房间,黄炳虹就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用画笔揭开老海盐的神秘面纱。
记录时代印记
随着时代滚滚而来的车马喧嚣,终究无法掩盖黄炳虹心中那份单纯的初心。
静静地欣赏这些画作,旧时的生活习俗、人文风尚以及建筑、风光,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物乃至屋顶上的每一片砖瓦,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
有艺术细胞的人,对眼前的景象总是敏感的。自小时候起,黄炳虹在铅笔画、水彩画方面就呈现出优于常人的造诣,在学校被称为“小画家”。1952年,黄炳虹进入平湖师范学习,进一步在老师带领下开展素描石膏写生和国画创作,毕业后又赴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图画专修科,师从徐悲鸿学生宗维诚,绘画技术得到迅速提升。彼时,黄炳虹已有了熟练的基本造型能力和较强的绘画信心,于是坚定地走上了用绘画技能服务社会的人生道路。
在师范学校教书两年、在报社做美编两年后,1961年,黄炳虹回到家乡海盐任职海盐中学美术老师。一年后,他受聘进入海盐县文化馆做馆员,从事群众美术方面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十余年。在照相技术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文字和图画显得尤为珍贵,为了让海盐农民充分了解国家政策、丰富精神生活,黄炳虹跟随县委工作组扎根农村,用手中的画笔配合政策宣传,也是在这期间他走遍了全县各乡镇,对海盐的风俗民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只要能够用画笔为海盐作贡献,黄炳虹都全力以赴。改革开放初期,海盐组织各乡镇企业赴深圳进行产品推荐,黄炳虹三次一同前往,专门手绘各类产品样图,助力布展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黄炳虹参与海盐县文联筹备工作,逐渐成立海盐县美术家协会、海盐县作家协会、海盐县音乐舞蹈家协会等,为繁荣海盐文化艺术尽心竭力。
1995年,黄炳虹从海盐县文化馆退休,但是他用画笔守护文化初心的精神不曾改变,便欣然接受了海盐老年大学中国花鸟画教学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八年。“一个人不计较辛苦,做事开心,对人有利,自己就会长寿。只要我的生命不止,这种回报社会的服务活动将会继续下去。”黄炳虹说。
黄炳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陆续开始《老海盐的记忆》创作计划。“我经历了海盐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特别想用画笔留住那些原汁原味的东西,老海盐县城的风貌,长川坝、沈荡、澉浦等老镇的风貌,我都想画下来。我期望《老海盐的记忆》这本书能留住老海盐的乡愁,让一代又一代海盐人记住老海盐的乡情,品味老海盐的乡韵。”黄炳虹说。为了作画,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在杨家弄老宅中连续作画十余小时,直到傍晚六点方歇,除了偶尔看看报纸副刊,再无其他爱好,他几乎将所有退休的时间都花在了创作上。
“其实,现在的海盐也美得很,靖海门、天宁码头、朝圣桥等依然存在,远比以前好看,但却少了些烟火气。”黄炳虹告诉记者,他的画里,烟火气是十分突出的元素,尤其是当他描绘集市、庙会、迎潮、灯会等场景时,每一张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人物,每个人物的衣着、表情、动作都不相同。
就像在《长山坝集镇》这幅画里,黄炳虹将集镇上挑着扁担叫卖的商贩、从汽车上卸货的司机以及老百姓讨价还价等生动情节,用细腻的笔触一一还原,展现了上世纪60年代长山坝镇(现在的秦山街道)因沪杭公路穿镇而过所带来的热闹场景。
还有《北街》《六里堰集镇》《通元老街东市、中市》等作品,均为我们呈现了“高声揽客欲争闻”的繁华景象。
绘出历史星空
一展看尽丹青千年。黄炳虹作品的时间线从东汉时期的海盐一直延伸到当代,他用两百多幅翰墨溢香的水墨画串联起了两千多年的海盐历史,甚至为我们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名人和故事。置身其中,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在没有照片、没有画面的情况下,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面对记者的疑问,老先生指着太阳穴笑着说:“靠想象。”
黄炳虹的画作中,海盐名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包括东汉末年的陆绩、东晋时期的干宝,直到后来的张乐平等人。细细观察这些人物的创作手法,记者发现,在前期一些历史名人的创作上,黄炳虹更多的是展现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场景,人物形象的刻画较为模糊。黄炳虹透露:“我一般会根据一些文字记载来还原当时的事件,但是因为没有图片,人物的长相只能弱化了。”
黄炳虹出生于1935年,战争占据了他的童年。亲眼看着原本平静的小镇生活因为日军侵略而变得慌乱,亲眼看到老城一点点被烧毁,黄炳虹十分痛心。
于是,他凭借记忆一点点还原了当年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新四军北撤澉浦战斗临时指挥所旧址、海北工委机关旧址等,让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感受到战乱时期“国破山河在”的疮痍。这些画作均收录在《海盐乡村老景记忆》中的“红色记忆老景”模块,如今成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收藏于当地档案馆中。
“一共两百多少幅,我真的记不清了。”如今88岁了,黄炳虹反复感慨海盐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年变化太大了,但从前的海盐在我们老一辈人心里生了根。希望海盐人都能记住老海盐的乡情,新海盐人多品味老海盐的乡韵,告诉后人海盐这块土地上的尘烟过往。”
2020年,黄炳虹老人被评为2019年度“海盐好人”。不止于《老海盐的记忆》画册,黄炳虹还为西涧草堂作《历代文人在南北湖》陈列展览画,为吴越王庙绘制《嘉兴·海盐钱氏人文史展》,为绮园三乐堂作《冯缵斋与绮园》,为载青别墅作《金九避难南北湖》,为毕云程故居作《毕云程革命事迹》陈列画等,并作《六里堰歼敌》等爱国主义画作,歌颂海盐军民共同抗日的英雄事迹。此外,他也曾作《前程万里》《六六大顺》等画作供慈善总会拍卖,所得之款全部用来捐赠给失独家庭。择一事,终一生,黄炳虹用笔墨丹青留下了“纸上海盐”,也以数十年敬业奉献铸就一片丹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