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预制菜引发的争议如何化解,一直是社会热点。
据江苏省消保委官微消息,近日,江苏省消保委呼吁餐饮企业和商家提高自律自觉意识,对使用菜品的来源、是否为预制菜、制作工艺等要素,主动清晰公示。
江苏消保委提的这个醒很有必要。一方面预制菜来势凶猛,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热衷于搞中央厨房,一来可以降低成本,二来可以缩短加工时间,提高送餐效率。特别是一些食堂、快餐、连锁餐饮企业,以为找到了应对人工成本上涨的良方。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食材、安全、口味还存有疑虑,对哪些餐饮企业哪些菜品用了预制菜也毫不知情,要说不担心、无所谓那是假的。
提前告知不失为化解担忧的好办法。疑虑来自于食物本身、制作过程,也来自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不知情,对可能的情况一无所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担心质疑在所难免。
客观上说,中央厨房加工无论是食材的把关,还是对现场制作流程的把控,都比作坊更有优势,可是餐饮毕竟不是电子产品,消费者还有对新鲜程度、对风味的要求。何况添加剂的风险也让消费者如鲠在喉。
消费者的知情权需要得到满足,提前告诉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权衡其中的利弊,选择吃或者不吃。
另外一种担忧则来源于价格。当我们走进餐厅时,默认菜品是现场制作的,是新鲜的食材、厨师的烹饪,我们付出的价格中就包含了这份期待。显然,工厂化生产的预制菜跟正常制作的菜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别,足以构成了对菜品价格、对消费者权益的影响,餐厅不说就等同于挂着现场制作的招牌卖预制菜,这已经算是一种不诚信行为了,涉嫌欺骗、虚假宣传。
有人担心一旦提前告知,就没人吃了。我想与其担心有没有人吃,不如多问问为什么客人会犹豫。你一盘预制菜想当现场烹饪菜品卖,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
新生事物要想获得认可,接受广泛的监督和质疑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瞒能瞒到几时,谎言一旦被揭穿只怕迎来的就是狂风暴雨了,提前告知,公开透明总好过遮遮掩掩,被发现时陷入被动。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预制菜不是不能进入餐馆,也未必就不如现场制作的可口,但一定得用事实证明预制菜安全有保障,风味有保证,得明明白白告之消费者,让其有选择的权利,这也是在倒逼预制菜行业推出更符合消费者期待的产品。长远来看,是对商家和消费者都有利的选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