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肾炎感染,怎么就不见好?”38岁的李女士(化名)连续发烧十多天了,服用退热药物不到24小时,体温又会重新飙到39℃以上,她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玉环分院住了四天院,体温仍没明显下降趋势,医生在尿液培养中发现耐药细菌,建议到杭州总院做进一步治疗。
接诊的泌尿外科秦勇主任在检查后,发现李女士左腰背部明显压痛,超声检查发现“双肾多发囊肿”,结合持续高热且抗生素无效等表现,判断很可能是多囊肾合并感染。
而之后的泌尿系统强化CT检查也证实了秦主任的判断,双侧多囊肾合并多发性肝囊肿,其中以左侧为甚,左肾布满大大小小的囊肿,从1厘米到5厘米不等,至少有20多个。
图注:李女士的CT检查结果
秦主任告诉李女士,她左肾的问题比较麻烦,其中一个或多个囊肿内形成积脓,在此情况下,抗生素疗效很差,必须对脓肿进行穿刺,将脓液吸干净,才能控制病情。
但这么多囊肿,彼此又不相通,如何才能找到“罪恶根源”呢?真的比“开盲盒”还难。
秦主任一方面根据玉环分院的尿培养结果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一方面动态观察病情,联系超声医学科张文智主任医师制定寻找“病根”的方案。张文智主任认为可以依靠超声“导航”技术找到积液浑浊的那个囊肿,特别是囊肿壁较厚并不完全分隔的,很可能是病源。
图注: 超声“导航”下寻找“病源”
在张文智主任医师、徐建平副主任医师的默契配合下,最终顺利找到了那个最具特征性的囊肿,超声“导航”下将圆珠笔芯粗细的穿刺导管精准扎入囊肿的中央,拔除内芯后,可见棕褐色黏稠脓液从管腔流出,整整有40ml。
当晚,李女士的体温就降至正常,第二天,左腰痛也明显好转,吸出的脓液经过培养证实和尿液中是同一种细菌,经一周的敏感抗生素治疗,李女士已完全康复并顺利拔除引流管。
“多囊肾绝大多数为家族遗传性性疾病,病变肾脏内部会形成很多囊泡状结构,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患病的概率约50%,李女士就有明显的家族史。”秦主任介绍,该病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需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肾脏的保护,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限制摄入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茶、咖啡等,避免过度劳累。
图注:秦勇主任日常查房中
肾囊肿合并感染和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会加速肾功能的恶化,需要引起重视。
抗生素难以在囊肿内达到有效浓度,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大于3厘米的感染性囊肿,需穿刺引流;如果大于5厘米,则需进行腹腔镜手术甚至开放手术,但也无法保证在几十上百个囊肿中找到“罪恶之源”。这次经验丰富的超声团队在导航技术下让“盲盒”变“明盒”,多学科协作诊治,大大减少病人痛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