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张红梅拿起雕刻刀,手起刀落间,一个老南瓜和几个大萝卜,很快变成一组代表她心意的亚运雕花作品。
20岁那年,她从绍兴嵊州老家来到浙大邵逸夫科学馆餐厅学徒,28岁成为餐厅厨师长,31岁开始创业开饭店。
她开的“还乡饭店”在杭州体育场路存在了13年,一度抚慰了很多食客们的乡愁。
如今,再度“杀”入餐饮业,她把“还乡”搬去了杭州九堡,取名“家味·宴飨”。
“还乡饭店又开起来了?在哪儿?”最近,张红梅再度开店的消息在老食客圈子里不胫而走,大家既惊喜,又有些错愕。“她怎么这么拼?这把年纪了,还要继续做餐饮?”
张红梅是真爱这样的烟火气。
张红梅的答案很简单,在自己热爱的跑道上,“要干,就要干得好。”
9月12日,《钱江晚报》头版那一句“跑起来,在自己的赛道上”让55岁的她心生感慨,也让她更加期待亚运会:“亚运会很快要开了,这对杭州是大事,对我们所有在这里的人也都是大事,对开店的我来说,会是机会。”
1】从浙大餐厅走出的女“厨神”
张红梅出生在绍兴嵊州农村,父母在镇上开夫妻餐饮店。“我读书读到高中,高考没考上。”张红梅说,那个年代没考上大学,意味着就要进入社会。
张红梅的阿姨在食堂工作,问她“要不要到浙大邵逸夫科学馆餐厅来做个学徒?”
20岁的张红梅想了想,也好。“家里就是做这一行的,能到浙大餐厅做学徒,在老家也算体面。”她说,机缘巧合进了餐厅,师从名厨汪友耕,“我师父老底子在杭州天香楼里做过大厨。”
年轻时的张红梅。
从农村走出来的张红梅,很珍惜做学徒的机会。“从洗菜、切菜开始做起,然后做冷菜、摆盘,再学炒菜。”她说,早上8点多上班,边做边学,晚上忙到9点、10点,空下来,在厨房继续练雕花。
张红梅悟性不错,而且勤奋,师父汪友耕毫无保留地将手艺都传授给她。“我是他的关门弟子。”
张红梅和师傅汪友耕
1998年,张红梅生下女儿的第二年,做上了餐厅的厨师长。彼时的张红梅可以说精通各大菜系,会按照贵宾的口味习惯、地域特色,定制菜品。
“有一次哈佛大学校长吃了菜后,想见见主厨。我一进去,名校校长们都给我举大拇指,鼓掌。”说到这,张红梅脸红了。一旁的女儿说,这个故事很少讲给人听。
那些日子,张红梅悟出了一个道理。“烧菜这件事,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要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道菜。菜做得好不好,吃到嘴里的食客们最知道了。”
2】与体育场路结缘
2001年,张红梅离开学校餐厅决定自己开店。那年,她女儿4岁,丈夫在企业上班,“家里也是有些反对的。”
最初,她的饭店开在城西一带。“租了农民房的一二两层,烧的都是嵊州土菜和杭帮菜。”因为饭店定价实惠,菜又烧得好,很快“俘获”了周边学校的大学生和教职工。店里生意很好,几乎天天爆满。
2003年,她租的农民房拆迁了。
后来,张红梅将店开到了体育场路。
体育场路上的“还乡”曾是很多食客大快朵颐的地方。
现在想来,这是她这辈子与体育最近的一段经历了。
饭店定名“还乡”。名字是张红梅取的,她说这个名字把她开饭店的初心说明白了。“吃了我的菜仿佛回了老家,‘还乡’在嵊州话里跟‘还想’同音,有种吃了还想来的意思。”
“一开始没生意的,因为位置并不是很显眼,我一个人,带着几个学徒和服务员,知名度是一单单做出来的。”张红梅很怀念“还乡”刚开起来的那些岁月。
张红梅烧菜。
“我们店里的糟货、老鸭炖土猪肉、小炒肉,都很俏的。”十几年前,到了晚餐时间,饭店门口就要排队了。“附近单位好多人都是我们店里的常客,还有边上全民健身中心里训练的运动员、教练员也经常来吃饭。”
店里的招牌菜之一红烧土鸭。
酒香不怕巷子深。
在体育场路的十三四年里,“还乡”成了那一带杭帮菜、土菜的天花板之一。
还乡饭店当时的大堂。
“环境肯定不如大酒店,但菜的味道、菜的品质,那一般餐馆真的没法比。”这是一位资深食客对“还乡”的评价。
即便是生意火爆、粉丝众多,张红梅也从来不“飘”。
“菜要新鲜的,鱼要外塘抓的,肉要家养的。”她说,口碑有时比赚钱更加重要。
3】新店开到九堡,欢迎小哥们进来看比赛
2019年10月,因为租赁合同的关系,“还乡”关门了。
“我们在九堡找了个小商业体,面积挺大的。”张红梅说,当时商业体还在建设。本打算休息个大半年,再开业的。关店之后不久,体育场路上一家企业的负责人找上了门,邀约她的团队去承包食堂。
闲不下来张红梅,决定一试。带着还乡饭店的团队去做了食堂,一做就做到现在。家里人说,她是拿着饭店思维在做食堂。
但张红梅心里,依旧想开饭店。
张红梅和徒弟们。
后厨是张红梅的主场。
2020年商业体造好后,她马不停蹄地搞装修,培养厨师团队。可新店“家味·宴飨”开了没几天,商业体由于当时的疫情防控需要,部分区域要做隔离酒店。这样,饭店也就暂时开不了了。
直到今年4月,“家味·宴飨”才重新开业。
这家店,张红梅定义为酒楼。“既要能吃到‘还乡’的滋味,也要有好的就餐环境。”她说,新店装修了11个包厢,大厅能摆下20桌。
经历了3年多的兜兜转转,新店名气大不如前,再开业后的这5个多月里,生意并不稳定。
今年重新开业时,家里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想让她把店盘出去。“家人心疼我一把年纪,让我好退休了,但我还是想开,而且想把店开好。”
张红梅把这家酒楼当成自己的“二次创业”。
店里的招牌菜之一卤牛腱肉。
现在,张红梅每天早上7点出门买菜,要跑两三个菜场。上午在体育场路的公司食堂忙,下午赶到酒楼接着忙。“我的徒弟们在做主厨,我只要有空就在边上指导,但像糟鸡、糟鸭这种,或者是雕花,还得我自己上手。”
张红梅说,亚运之后会是个机遇,杭州会更加有名。“我在对接一些旅行社,想接一些团餐生意。”
张红梅说,欢迎附近小哥路过来店里一起看亚运赛事。
谈到体育,张红梅有自己的理解:“比赛规则啥的,我不懂,但我喜欢看运动员拼搏那股劲,那和做菜、做人、做事都是一个道理,要努力,要付出汗水,要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好。”
张红梅最后还说,亚运会期间,她会把店里的电视机都打开,“欢迎附近的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们路过经过,有空的话就进来看比赛直播,我们一起感受亚运范围。”
记者手记:
55岁的张红梅已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她依旧选择要开一家饭店。
这让我想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女子体操常青树——奥克萨娜·丘索维金娜。48岁的丘索维金娜曾在东京奥运会宣布退役,打算结束自己长达33年的职业生涯。不过,2021年10月,她再度选择复出,目标是马上要召开的杭州亚运会。
面对采访时丘索维金娜曾说:“虽然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潜能,我只是单纯热爱,我喜欢给观众带来快乐,也享受我在场上的每一次表演。”
同样,一直把后厨当主场的张红梅,在自己赛道上,也和丘索维金娜一样在不停追逐她的热爱和梦想。
她跟我说:“我这把年纪了,也不图赚大钱,就是想让食客们吃到好滋味,把原来还乡的老味道带给大家,有生之年还干得的动的话,把一家店开好就够了。”
新闻+
我的亚运,欢迎大家来投稿
随着杭州亚运会的临近,越来越多和亚运相关的变化在发生。
城市在变,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也在变。
奔跑、拼搏,不惧前路。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赛道上的运动员和参赛者。
潮新闻钱江晚报发起了“我的亚运”系列报道,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的热爱和期待、参与和喝彩,同时推出来稿征集,请大家来聊一聊你的亚运故事,讲一讲你对亚运的期盼和热情,一起记录我们的亚运时光。
可以在本文下留言,也可以投稿到邮箱343140129@qq.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