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 日本东电公司官方网站
当地时间9月12日,据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在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11日中午12点15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首轮排海结束,首轮累计排放量为7788立方米。
东京电力公司称,在进行相关确认和设备检查后,最早将于本月下旬开始第二次排放,预计将再向海洋排放约7800吨核污染水。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染水,已经积存超过130万吨,而且还在以每天100吨的速度增加。预计未来,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
日本福岛核电站放射性废水主要有三个来源:反应堆原有的冷却剂、事故后为持续冷却堆芯而新注入的水、大量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及雨水等。
在福岛核事故发生一年之后,2012年3月,东京电力公司首次对核污染水中所含放射性物质的成分与浓度进行测定。当时的结果显示,浓度超标的放射性元素有64种之多。
这64种放射性元素中,21种半衰期在10年以上,部分核素半衰期很长超过千年,对人类、对海洋生物影响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碳-14的半衰期约5370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约1570万年。碳-14会在海洋生物,也就是鱼类的体内聚集,碳-14聚集的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9月1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发布消息称,自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日本方面在8月31日于排放口附近取样的海水中首次检测出放射性物质氚。不过,东电在通报中声称,氚浓度“在安全上完全没有问题”。
对于短短几天内氚浓度出现大幅上升,东电方面承认这是核污染水排海造成的影响,但他们坚称这一浓度“在安全上完全没有问题”。
图源 日本东电公司官方网站
此外,潮新闻记者梳理日本东电公司官网发布的监测数据发现,自启动核污染水排海以来,1~4号机取水口内检测出的铯-137元素含量明显高于以往。
铯-137通常是核能反应、核爆炸或核事故的产物之一,对人体有辐射危害,因为它会发射β(贝塔)粒子和伽马射线。这些射线可以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导致细胞损伤。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更新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从扩散路径来看,日本核污染水会影响到中国南海、东海、渤海和黄海。北太平洋是其中严重的被污染区。事实上,全球都逃不掉日本核污染水的影响。
早在2021年,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从宏观和微观两种不同的角度分别建立了海洋尺度下放射性物质的扩散模型,并实现了福岛核废水排放计划的长期模拟。
氚的宏观扩散模拟结果视频↑
宏观模拟结果表明,核废水在排放后240天就会到达我国沿岸海域,1200天后将到达北美沿岸并覆盖几乎整个北太平洋。随后,污染物一边在赤道洋流的作用下沿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另一边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
部分污染微粒的运动轨迹 图源@清华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污染物的排放位置是在福岛附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物高浓度区域将沿着35°N线附近向东延伸,从开始的东亚附近海域扩散到北美附近海域。在第2400天时,中国东南沿岸海域主要呈现浓度较低的浅粉色,而北美西侧海域已经基本被浓度较高的红色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