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的长安乡贤费志兴:一个月坚持出诊20天

潮新闻 共享联盟·海宁2023-09-11 06:24全网传播量1539
00:00
00:00


近日,2023年第二季度“浙江好人”拟推荐人选及“嘉兴好人”正式候选人名单公布,海宁长安镇乡村医生、盐仓村乡贤费志兴入选,他还曾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浙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早上病人叫开门,中午吃饭无时辰,晚上摸黑回家门,夜里睡觉否安稳。”从医54年的费志兴至今仍过着这样的生活,尽管已经76岁高龄,但他仍坚持一个星期工作六天,一个月出诊20天,“我不能让相信我的乡亲失望。”

54年间,费志兴累计接诊病人70余万人次,出诊近2万余次。

在海宁高新区卫生院一间诊室里,年过七旬的费志兴,穿着一套合身的白大褂,戴着一副黑色老花镜,一头黑色的头发三七分,整洁地贴在额头上,看上去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亲切而洪亮,一双灵活的双手从未停下来过。

“你是哪里不舒服?”“这里压着痛不痛?”“舌头伸出来我看看”……这间只有十来平方米的诊室,从周一到周六都挤满了患者,桌子上的身份证排了长长的一串。

“他可是我们这里的名医,看病很灵很灵的,十里八村没有不知道他的,还有杭州、江苏这些地方的人都大老远来找他。”即使已搬到千里之外的广州居住15年,今年58岁的杨新锋还是只相信老家的费医生,在老婆患上腱鞘炎后,立马带着她赶回来就诊,“从小到大,我们一家大病小病都找他!”

这背后,是费志兴几十年不改的初心和年复一年的学习积累。

19岁那年,费志兴脚摔伤了,但村里没有医生,只能硬着头皮骑十几公里的自行车赶到长安镇上的卫生院看医生。当时卫生院人挤人的场景和患者盼望早点看上病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看病难、难看病的状况,让父老乡亲都能看上病。”

机会出现在1969年,当时浙江省医疗队来到长安,准备培养一批乡村医生,费志兴毫不犹豫地报名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不知疲倦的学医路,一生也与农村医疗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那时候行医条件简陋,一个医药包、一辆自行车就是他行医的全部,“早上病人叫开门,中午吃饭无时辰,晚上摸黑回家门,夜里睡觉否安稳。”也成了他生活常态。

没有电话,老百姓就不分白天晚上上门来叫,经常半夜三更出诊,甚至大年三十夜也要出去,“只要有人叫,无论什么时辰、什么天气,我都会去。”费志兴说,他怕耽误病人的病情,更怕让老百姓失望,“为老百姓服务,就要不怕劳累、不惧风雨、不计得失!”

在乡贤父亲的日渐熏陶下,费志兴的女儿费亚琴也走上了行医这条路,从医29年,兢兢业业,跟父亲一样不分白昼,不惧寒暑,用大爱勾勒出乡村医生的“医者仁心”。

作为盐仓村的乡贤名誉会长,他无私奉献,心系百姓,卫生服务站从早到晚不间断地诊断病人,晚饭过后还主动给本村的特殊人群进行随访。在得知有村民家庭困难需要帮助时,他第一时间发动众乡贤慷慨解囊,多年来为盐仓村乡贤会捐赠10万余元善款。

2009年,61岁的费志兴退休了,本该含饴弄孙的他,怡然接受了盐仓卫生站的挽留,继续坚守一线为老百姓看病。

“我最怕的是患者需要我,但找不到我。”在盐仓卫生站,一年的门诊量高达六万多人次,而费志兴平均一天的门诊量就有160多人次,患者只要到卫生站,多半都是去找他的。

“费医生人很好很好的,他从不会让患者空等,无论多少人,他都要看完了才吃饭,才下班。”同村的朱女士从小就是在费志兴的“守护”下长大的,她对费医生充满了崇敬。

今年2月,已76岁的费志兴转到了高新区卫生院坐诊,一开始,卫生院考虑到他的年纪,让他一周只工作三天,但费志兴坚决不同意,他说:“如果一周只工作3天,很多患者大老远来,却碰不到我,会失望的,让他们白跑一趟我心里总是过意不去?只要一周给我一天休息就行!”

果然,患者知道他工作地点换了后,纷纷跟了过来。

对费志兴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拼,家人朋友都不理解,甚至有朋友直接问他:“你这样拼有啥必要,能得到什么好处?”

他回答:“好处我想也不想,我想的是我还干得动,能用双手为患者解除病痛,我就开心!”

也有患者问他:“费医生,你还能看几年呀?”

他回答:“我不说几年,只要还干得动,只要大家还需要我,我就不会停下为大家服务的脚步!”